2024-12-26 18:57
第十一到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耿晓冬,今天为我们带来的是三件提案推动北京国际贸易便利化“单一窗口”的故事。以下是他的讲述——
我这三件提案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十年前。当时的北京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可以比肩世界各大城市,但在贸易进出口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海关、港口卡口系统、检疫系统等不统一, 窗口本身货物查验、检验检疫等系统不统一,地方窗口特色功能与国家系统不统一,各部门业务认定不统一,导致企业在通关申报过程中容易出错,通关时间成本较高。
作为一个“外贸人”,我经常接触进出口业务,深知外贸企业的痛点。如何有的放矢地解决企业的痛点,我认为需要进一步规划和推动。
2015年初,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沿海较早建设贸易便利化的自贸区,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提出了《关于推进北京“单一窗口”建设,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口岸国际竞争力的提案》,建议把六个部门合为“一个窗口”: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实现共用数据的简化和标准化;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与其他国家、区域或经济体“单一窗口”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准确、程序便利、提高企业效益的效果。
提案得到北京市政府尤其是市商务委(后更名为市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但也有个别声音质疑:“老耿,你提这事干嘛?”质疑的原因很简单,把六个部门整合成“一个窗口”,涉及汇聚数据和各种信息,包括信息的归属权、保密度、人员安排等,都会打破原有机制,需要人员之间相互磨合,会给关联的部门带来很多麻烦。
本着要做成一件事的执着精神,我连续提了三年——2016年,我再次提交《关于加强北京电子口岸及单一窗口建设的提案》,2017年提交《关于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构建北京“互联网+口岸服务”治理新模式的提案》。
连续三年、三次提案、多次走访、科学论证,从内容到建言,字斟句酌,我不断细化完善。得益于那些年政府部门加强简政放权,在中央“宁让文件多跑路,也让百姓少跑腿”千方百计服务企业的政策背景下,北京调动各种资源,开始推动实施“一个窗口”建设。市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集市海关、市商务委、口岸办等单位座谈协商,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2018年,北京市商务委发布了一则消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出口退税功能日前在北京上线运行。北京地区出口企业报关、出口退税等一系列国际贸易业务全部可以在“一个窗口”办理完成。
提案终于落地开花!当时《北京时间》记者专门邀请我去实地体验,办事大厅的一位工作人员在一台电脑上操作,以前七天才能办完的业务,现在两个小时就完结了,实在太快了!
提案的落实,产生了深远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为北京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提案分别荣获北京市政协2015年度、2016年度优秀提案。为此,北京市口岸办还专门给我写了感谢信。
作为政协委员,提案得到认可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更是为首都民营企业发展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让贸易更加便利化,加强我们和世界的交流,提高首都城市软实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这其中有我的贡献,我感到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