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以火山旅游为楔子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024-12-28 20: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导语:2010年至今,从对口帮扶,到扶贫协作,再到区域协作,北京市先后选派包括不同街镇在内的七批干部和医疗教育等领人才,赴乌兰察布市开展挂职帮扶工作,助力京蒙协作平台。大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乌兰察布市发展,并借助京蒙协作平台,着力开展系列帮扶行动。

来到位于火山脚下的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前进村,宽阔干净的柏油马路通达到户,白墙红瓦的村民住宅整齐排开,青翠的草地牛羊成群,一座座亘古延绵的火山群与蓝天白云相互辉映,犹如一副草原风情画在眼前徐徐铺展。察右后旗立足区位和产业优势,借助京蒙协作平台,在北京朝阳区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特色之路。如今,产业兴旺了、收入提高了、村庄变美了。

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前进村位于208国道与乌科公路交汇处。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坐落在这里,火山群地貌奇特,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开发价值。立足区位和产业优势,借助火山旅游带来的红利,通过多项举措走出一条产旅相结合的发展路线。先后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其所辖的七顷地村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第六批后旗红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农村”,被列为全旗乡村振兴示范村。乌兰哈达苏木前进村委会位于苏木政府所在地,村委会总占地面积52.85平方公里,下辖11个自然村,辖区有208国道、乌科公路、G55二广高速通道入口、集二线铁路设乌兰哈达站,交通优势得天独厚。现有耕地面积10800亩,其中水浇地7000亩,主导产业为马铃薯种养业、民宿旅游服务业。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2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493.55元,2023年人均纯收入13357.2元,同比增长16.2%,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以人居环境为契机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2021年,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地长期自打井供水,因干旱少雨水位下降,存在吃水困难。投入京蒙协作资金450万元实施了供水保障工程项目,解决了乌兰哈达村、幸福院、七倾地、后明村4个村495户、564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满足群众生活需求;2022年投入京蒙协作资金583万元,在前进村下辖的牛明村、七倾地实施污水管道安装工程。改善当地的居住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2024年投入京蒙协作资金1050万元,一是在前进村辖区内的北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污水处理项目,改善投资环境,为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前进村人居环境整治,铺设沙结石垫层和混凝土垫层,铺大理石火烧板17150平方米,铺设大理石树牙石9100延米。完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近几年,通过大力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修缮、改造各主干道路、乡村道路硬化、美化面积达到100%。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乡村街道,绿树成荫,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综合提升改造中,重现村容村貌,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道路上名副其实的“前进村”。

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按照“千万工程”成功经验,打造民宿产业群,已建成民宿73处,总投资1亿多元,吸纳700多人就业,带动农牧民年增收约1.2万元,申报甲级民宿1家。2022年前进村被评为自治区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同年,投入京蒙协作资金50万元,实施察右后旗示范村规划编制项目,进一步增强察右后旗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4年投入京蒙协作资金2700万元,分别实施了村振兴示范村民宿产业建设项目、朝阳-察右后旗和美乡村文化创业园。丰富了已基本形成“民宿集群”格局。解决了配套业态功能不全,游客体验度欠佳,消费链条短,“强村富民”拉动力不足等问题。补齐牛明村商业业态短板,提高察右后旗在全国的知名度,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与农牧民“双赢”局面。

以火山旅游为楔子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借助国家火山地质公园建设机遇,加快构建以火山草原生态旅游为核心,研学、民宿、康养旅游协同发展的“1+N”旅游服务体系。2024年投入京蒙协作资金25万元,设计制作冰箱贴、文化衫等文创产品10余种。精心举办“周末论坛”“火山之约主题节庆”“房车露营团建”“天文研学”等系列活动。按照建设乡村振兴“北疆样板”目标,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北疆研究院,打造“政策研究招商、科普研学引领、对外发声展示、人才振兴训战、主客共享”五大功能平台。坚持以生态优先,以保护为主的开发思路,融合火山草原旅游景区投资建设的整合和引进。持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大力宣传火山草原文化,打造火山草原旅游品牌,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全面规范火山景区旅游秩序,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带动民宿经济圈、文旅康养产业,协同发展全业态旅游模式,积极对接周边地区,协同规划旅游路线,将旅游业经济发展壮大,以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以旅游业发展助力农牧户增收。

----------

经验启示

产业振兴: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等产业。通过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生态宜居: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便利性。

文化传承:挖掘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如民俗、节庆、手工艺等。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治理有效:完善村民自治机制,鼓励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

生活富裕:通过发展产业、提高农产品价值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组织保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形成工作合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创新驱动: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阶段性成果不断调整和完善下一步计划。立足察右后旗农业资源优势,同时围绕火山地貌特色,将会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协助当地构建产业布局,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加速向高端产业、高质量产业转变,同时做好产业长远发展规划,不断壮大当地经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积极探索,砥砺前行。

-------------------

作者:李永纲,乌兰察布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牧局副局长、北京市第七批援蒙挂职乌兰察布团队领队;冯程程,乌兰察布市农牧局。

原标题:乌兰察布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典型案例——京蒙协作显成果 火山草原焕新颜

【关于京蒙协作】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与乌兰察布对口帮扶合作便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稳定的合作关系。2010年至今,从对口帮扶,到扶贫协作,再到区域协作,北京市先后选派了包括街镇在内的七批近 200名优秀干部和上千名医疗教育等领域优秀人才,赴乌兰察布市开展挂职帮扶工作。挂职干部和专业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桥梁纽带作用,聚焦聚力东西部协作各项目标任务,通过帮助提升产业造血功能、构筑脱贫攻坚智力支撑、推动京蒙项目加快建设等,已成为推动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

党报进社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