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消亡?武大学子这样回应
武汉大学微信公众号

2024-12-29 10:48 语音播报

时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

首个文科主题创新实践公益性赛事

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落下帷幕

来自武大文学院的

“《黄鹤楼集》数字活化”团队斩获全国一等奖

让我们跟着珞珞珈珈一起

跟随获奖团队的步伐

体验活起来的古籍!

一等奖!让“黄鹤楼”再次被看见

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坚持“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办赛宗旨,共吸引来自442家高校的12000余名师生报名参赛。武汉大学在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多个奖项,其中,由文学院老师李寒光、李广宽指导,2024级硕士研究生徐知意、宋坤、羊博雅、舒裕涵、吴金霖组成的“《黄鹤楼集》数字活化”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以数字焕活古籍生命,使黄鹤楼佳篇乘数字之翼再度传颂于荆楚大地之上。

历史跫音不绝,文明辉光日新。依托武汉大学文学院的丰厚学术资源,团队成员在本科强基计划培养中就形成了深厚的默契,并在硕士阶段继续深耕古典文献学方向。“当得知这项赛事时,我们没有过多犹豫,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投入到了备赛过程中,”队长徐知意说道。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比起期待结果,能够在比赛过程中将专业所学运用到文化传播上,更让人热血澎湃。

以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刻《黄鹤楼集》为基点,参照武大文学院教授王启兴参与校注的《明刻黄鹤楼集校注》,“《黄鹤楼集》数字活化”团队将所学所思与心中对荆楚大地的一片热忱相结合,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倾力打造互动网站,展示黄鹤楼诗文的意象集群及诗人创作的时空关系,让这部古籍善本,借由数字化、可视化的形式,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让古籍中艰涩的古音声声入耳?如何使诗文中的“楚天极目,天下绝景”真正映入人心?团队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古籍整理工作。不到两个月的备赛时间,团队成员借助OCR识别技术与智慧整理平台,将全书364篇诗文转化为数字文本,校对文字总量近40万;为了全面理解诗文内容,借助“遍历分词”技术,标引了主题、情感、意象等各类标签9500余条;通过CBDB等权威数据网站完善了全书227位作者的生平信息,建成了全量及碎片化文本等多个数据库。将海量数据以富有条理性、逻辑性的方式加以归纳,为后期的平台搭建夯实了基础。

疏通文意,使古与今相通;完善信息,使远与近相知。团队成员们牢记“斯文在兹”使命,力求“冷门绝学”不“冷”,在盈库古籍中苦读求索,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将《黄鹤楼集》带上了决赛领奖台。

身临其境!走进《黄鹤楼集》的数字世界

项目将古籍善本明刻《黄鹤楼集》浓缩于方寸之间,这其中,数字人文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便捷的检索系统和丰富的呈现形式,让大家能够在短时间内读到诗歌、读懂诗歌,让《黄鹤楼集》活起来,让古籍里的诗文活起来。

进入团队所开发的“活化黄鹤楼”网站后,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功能映入眼帘。“经典浏览”版块将古籍进行数字化呈现,保留了古书原貌,彰显团队推广古籍阅读的初衷;“诗文荟萃”版块汇编了经团队成员整理后的诗文解读,按照主题、类型、意象等多维分类帮助大众理解诗歌韵味;“互动游戏”版块则由团队成员们融通专业知识、汇集巧思,使用户们在格律品鉴、连词成句中体味诗歌意境……

▲“经典浏览”版块实现古籍数字化

▲“诗文荟萃”版块汇总诗文信息

古文精粹,弘此远谟,古诗文中幽深浩瀚的天地需要一个契机去走入,“活化黄鹤楼”恰恰给每一位愿意倾听黄鹤楼故事的人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这里,你可以知人论世,从精心编撰的生平小传中领略人与楼的羁绊;在这里,你可以通过动态词云检索洞悉《黄鹤楼集》在用字、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快速筛选诗词;在这里,你还可以一览诗人行迹地图,理解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环境诗人的心境,感受丰富的阅读体验。对《黄鹤楼集》深层次、多角度的开发,为读者感受阅读和文学的魅力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点击诗文类型即可查看对应诗篇的词云图

▲“五湖四海”版块

在平台的多项优质功能中,AI作诗尤其受到用户喜爱。在构思协商网站具体功能时,团队成员将目光投向如何让大众亲身参与到阅读体验中,让诗词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问题上,最终决定引入AI作诗功能,希望更多用户能由此激发创作灵感,在鉴诗、写诗的过程中厚植对诗词的热爱。

▲随机挑选6-20个词交由AI作诗

依托分词数据库, AI可以对《黄鹤楼集》进行模仿创作。网站同样鼓励读者跳出固有框架、以诗言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所见所感,选择相关词汇,交由AI生成一首符合自己心境的诗歌,或豁达豪放,或沉郁悲凉……通过先进的AI智能生成工具,“以文生图、文转语音”也可在转瞬间完成。AI作诗让读者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黄鹤楼诗文的用词特点、主题风格,带给读者沉浸式创意写作的有趣体验,在享受历史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取文学创作的灵感。

▲“活化黄鹤楼”网站首页

从这里出发,呈现“典籍里的中国”

回首紧张的备赛过程,团队成员们伏首钻研古籍、共商网站设计,在学院的帮助下疏解紧张情绪,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精进呈现形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些都让徐知意感触良多。从对数字人文领域的亲身实践,到对项目发展前景的探索,团队成员们在知识和学术上有了显著提升。“我们面对紧迫的项目进度和赛事压力时一起努力,团队的默契和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们最终实现目标,”徐知意说道。

截至目前,“《黄鹤楼集》数字活化”项目已经实现跨平台浏览,并且已经入驻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北典籍博物馆。“我们希望该项目不仅限于展示,而是能够实际应用,实现其社会价值。”未来,团队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古籍特质,以文本为依托,多角度发掘古籍的数字呈现形式,探索出一条新的古籍活化路径。将《黄鹤楼集》的活化模式推广到其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将古籍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使古籍真正融入大众生活,让大家感受到古书、古诗的魅力,为古籍保护、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团队在省图书馆带领大家体验网站

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首个文科主题的创新实践公益性赛事中,团队取得了优异成绩,谈到参赛心得,队长徐知意认为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在参赛的征途中,尽管团队成员曾面临诸多困难,甚至自我怀疑,但他们始终抱有着对自身所学的信心,坚信自己在团队中的独特价值,与队友携手共进,最终取得属于团队的荣誉。

立足荆楚大地,关怀地方文化,瞄准当代传承。“《黄鹤楼集》数字活化”项目成功落地是武大全面建设数智教育体系,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数智人才的良好成效,是武大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支持古籍智能化挖掘与活化再造的现实举措,也是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践育人的重要成绩。

希望团队同学和更多的研究生都能够以此为契机,坚持守正创新,将自身所学与文化建设、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国家大事业中磨砺真本领,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贡献新的力量!

——团队指导老师李寒光

小编有话说

近日,“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登上热搜,并引发多方探讨。在所谓“全球文科消亡潮”面前,人文社会学科似乎陷入一种难以自证意义何在的尴尬境地,明日将何去何从?每位人文社会科学学子都在以自己的探索给出答案。

“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不仅激荡着灵魂深处的共振,涤净着我们望向世界的眼睛,却也让我们从不满足于离群索居,将冷门绝学束之高阁。

从黄鹤楼诗文的活化中我们足以见得,在看似对立的守成与创新、人文与科技间,实则蕴含着微妙的平衡与统一,精微致广大,芥子纳须弥。

AI浪潮不能将人文吞没,而是激励文科学子以深厚的学术积累、广博的文科视野和先锋的问题意识去追问,跳出学科自身,挑战解决人与社会更复杂的现实问题,让古老的人文学科“如有源头活水来”。

黄鹤楼集,诗韵悠扬

数字传颂,再谱新章

交互式沉浸体验,可视化动态呈现

使古籍活化新生,让文物开口说话

武大学子的躬身实践

让《黄鹤楼集》活起来

让古籍里的诗文活起来

这不仅是诗文别集的活化的一个范式

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典例

武大人在讲好中国故事

树立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编辑:奚小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