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学习时报 | 作者 李屹

2024-12-30 07:07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也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最鲜明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人民在历史、实践和价值层面的主体地位,科学回答了文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属于谁的根本问题,充分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饱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阐述十二个方面的重大创新观点,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理念,通篇洋溢着鲜明的人民性特质。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越深入,越能深刻感受到蕴含其中沉甸甸的“人民”二字。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文联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高扬“人民”旗帜,彰显“人民”底色,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锚定强国复兴,鼓舞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从文化传承中积蓄自信底气、从文化创造中凝聚奋进力量,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离不开文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和民族鼓与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展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活创作实践,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奔涌文艺主潮。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沂蒙山》、歌曲《今朝》《一路生花》等大批优秀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全在于创作者把心、情、思沉到人民精神世界最深处,焕发出蕴藏在人民心中的强烈历史自觉和创造活力。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重大主题,面对重大风险挑战,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展演展示、创作采风、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发挥文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独特作用,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鼓舞和激励着人们迎着浩荡春风踏歌前行。

今天,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物质的积累富足、精神的刚健富有,离不开文化的自信自强、文艺的振奋人心,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牢固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撑、价值认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新征程上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自觉地把艺术创造写到民族复兴、人民奋斗的历史中,深情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故事,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热情描绘亿万中华儿女锐意开拓的坚定步伐,敲响强劲有力的时代鼓点,凝聚起蓬勃向上的不竭动力。文联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文艺界人民团体,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创作、服务人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使命。文联工作需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把所联系服务的文艺工作者团结凝聚起来,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时代主题,把握人民需求,深入开展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实践,积极投身常态化的文艺志愿服务,推动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以文艺的力量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聚焦现实生活,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富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引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追随人民脚步、聆听人民心声,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

纵览百余年奋斗历程,在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上始终高扬人民性的鲜明旗帜。人民文艺始终坚守热爱人民、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直面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发展的精神需求,以人民为作品的主角,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推出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佳作。如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奖项的《中国机长》《人生大事》《第二十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奖项的《你好,李焕英》,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奖项的《装台》《繁花》《狂飙》,无不是现实生活对艺术的馈赠;舞剧《扎西夏卓》、杂技剧《天山雪》、歌曲《天山放歌》等,则是中国文联组织艺术家们千里奔赴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新疆天山南北进行实地采风,沉浸式感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生活,汲取创作灵感的丰硕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在人民生活中打深井、寻源泉,文艺创作才能获得甘洌的滋养、收获丰厚的回报,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强国复兴的时代,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江山壮丽的中华大地上,豪迈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伟大奇迹,正上演着可歌可泣的伟大史剧,为文艺工作者倾情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提供了丰厚素材。面对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以及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理应手握时代的放大镜,悉心感知感悟人间的冷暖幸福,塑造更多新时代中国人的典型形象;更要端稳历史的望远镜,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宽广视野,“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用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再现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中国文联将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大力实施新时代文艺铸峰行动和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持续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文艺实践,抓实重大主题创作和评奖评论引导、采风创作涵养、项目资金孵化等举措,以更高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创作推出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洋溢时代气息、具有艺术质感的优秀作品,塑造大时代中大写的“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评价作为最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习近平总书记以文艺的人民性为价值支点,既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文艺创作实践,又启发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立场和观点开展文艺评价,为我们做好文艺文联工作导航定向。

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作品的文化价值高度标定了文艺家艺术人生的高度,也标定了一个时代文艺的高度。古往今来,一切传之后世的文艺经典,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关切。《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在民间说书艺人话本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口口相传的三大民族史诗《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在少数民族群众中间传唱至今,《荷马史诗》《巴黎圣母院》《蒙娜丽莎》《命运交响曲》《天鹅湖》等文艺作品诞生后就广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作品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发人民思想共鸣。而那些闪耀在历史星河中的名家大师,之所以被人民所牢记,也正因为他们深入人心的作品和令人崇敬的人格,以深厚的人民情怀涵养了精湛的艺术。实践证明,只有经得住人民检验、获得人民好评的文艺作品,才能跨越时空,获得隽永的魅力。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包括文艺文联工作在内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随之提高,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多不多”转向“优不优”“精不精”,迫切需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的生命线。文艺以审美的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写照,表达情感、认知和价值追求,能够给人以精神滋养、智慧启迪、审美享受。这是文艺作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不重视这些因素,不对文艺质量进行检验和认定,文艺体量再怎样增长,也难以发生质变,更创造不出质量的标杆。这就要求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文艺创作、文艺实践等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文联组织要始终坚持将人民观点作为最高标准,把人民喜好作为文艺实践的价值参照,把人民评判作为艺术审美的最终判断,科学谋划、设定和评判各项工作成效,真正把党和政府要求、艺术家追求和人民群众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推出更多时代需要、人民满意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服务,以文艺的温暖、欢乐和力量充盈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夯实人才根基,培育热爱人民的文艺英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并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才强国战略出发,既强调了文艺人才对于文艺事业的支撑性作用,又指明了文艺工作者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和前进方向。

古人讲,“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艺双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艺家之德与才的凝练表达,深深印刻在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思想智慧之中。“人民”元素是德艺双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人民团结奋斗;具有为民情愫的艺术家,最易受到人民喜爱尊重。古今中外,名家大师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被誉为“人民的诗人”的艾青之所以受人民喜爱,是因为他的诗文总是渗透着滚滚的时代热浪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只有扎根人民、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创作滋养,才能在时代大潮中挺立潮头。新时代以来,中国文联始终坚持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文艺人才队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持续强化文艺人才思想政治引领,带动全国文联组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力推动文艺界呈现出方向正确、方法科学、成果丰硕、风气健康的崭新气象。全国中青年文艺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人才创作扶持计划、“艺苑撷英”、“名家传艺”等项目的有力实施,以及资金扶持、名家指导、志愿服务、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培育方式的综合运用,发掘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文艺骨干。实践证明,只有紧紧依靠各方面各领域文艺人才,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成长成才、挑大梁当主角,文艺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建设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人才大军为之奋斗。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文联将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进一步完善文艺人才战略布局,科学制定远近结合的文艺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和职业道德建设,健全人才发掘、选拔、培养、使用、服务和评价激励机制,特别是加强对“文艺两新”、青年人才、基层人才等联系服务,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做人、从艺、修身统一起来,培育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衔接、锐意创新的文艺人才队伍,让文艺百花永远在人民的园地绽放,让文艺群星永远在历史的天空闪耀。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踏上了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更艰巨的努力、更自信的创造、更丰硕的成果,讴歌时代气象,构筑文化高峰,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最新文章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