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两弹一星”的历史上,朱光亚名字是经常与钱学森放在一起的,朱光亚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后被解密的一位。他的人生似乎更为神秘。朱光亚生前常说:“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今年,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今晚,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的《档案》带您走近这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爱国科学家。
青年朱光亚起草公开信
句句铿锵有力引起轰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年仅26岁的朱光亚,在美国留学期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号召留美学生回国建设新中国。他撰写了一封名为《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的信件,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
“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便出自这封信件。信的末尾,还有52位中国留学生的签名,虽然只有52人的签名,却影响到了全美国以及欧洲的中国留学生。
我国“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当时在英国留学,朱光亚信中的声声召唤,炽热情感,令程开甲再也无法平静。这封信促使程开甲去了解新中国,促使他登上了回国的客轮。年轻的朱光亚一呼百应,他的威望为何如此之高?
一本通俗生动的科普读物
如何缓解民众“恐核”心理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曾扬言要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这样的言论令人感到恐慌不安,谣言纷纷四起。此时,朱光亚这位年轻的核物理学家挺身而出。他撰写了一本小册子《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让很多人对原子弹有了了解,也缓解了恐核心理。
这本小册子不仅科普了原子能的运用以及原子弹的制作,还特别讲述了二战中,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过程,分析了为什么要反对原子战争。经过朱光亚的科普,很多人都能得出结论,原子弹对平民伤害很大,但很难运用于朝鲜战场,也不能决定战争胜负。
这本小册子旁征博引,鞭辟入里,又通俗易懂,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科普读物。
氢弹甩投试验突发意外
关键时刻朱光亚冷静决策
1971年12月30日,在新疆马兰机场进行的一次氢弹甩投试验中,氢弹卡在了弹舱里,无法正常投放。飞机的燃油即将耗尽,必须要返航了。指挥所把发生的意外报告给了周恩来,但如此紧急的情况,远在北京的周恩来也无法准确判断。此时,指挥室里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朱光亚身上。
这是朱光亚参与的核试验中,为数不多的,出现失误的情景。只见,朱光亚目光坚定地发出决策——带弹着陆。假如飞机降落的时候,氢弹万一被震动掉落,后果不堪设想,威力相当于美国在广岛投下的那颗原子弹的十倍以上。
外面的警报声响起,指挥所内的所有人都进入了防空洞,只留下了朱光亚、总指挥杨焕民,和机场塔台车上的必要的指挥人员。下午1点50分,飞机带着氢弹平安降落,所有人都舒了口气。
其实,带弹着陆的决定,并不是一场豪赌。朱光亚如何和大家一起提前准备好了预案?这次意外事件又是什么导致的呢?
今日21:56,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的《档案》即将播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