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不带我们玩”,结果呢?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崔文佳

2024-12-31 12:54 语音播报

锐评

岁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交出了一份“工作总结”——《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这串数字,分量不言而喻。

作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中国空间站重量达到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过100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堪称“太空中最闪亮的星”。

犹记2011年,天宫一号作为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标志中国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的能力。2016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6年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这场接力赛,跑出了中国航天“加速度”,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科研人员这么比喻:“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中国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坐拥这一“豪宅”,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有了更大施展空间,创新成果正接连涌现。

仰望苍穹,这颗“最亮的星”让国人振奋不已,而只有其缔造者,才深知这背后藏着多少辛劳。“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国际空间站不带我们玩,反倒是倒逼了我们,我们必须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去干。”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如是说。始建于1998年的国际空间站,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使用,总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可支持多人在地球轨道长期驻留并开展大规模科学研究。当国际空间站还在筹备期时,我国就一直努力申请加入,但美国从中作梗、反复拒绝。1999年和2011年,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两个条款,规定美国的卫星技术不能转让给中国,美国国家航天局也不能和中国签订任何合作协议。

这样的闭门羹,我们再熟悉不过。而中国航天人的回答,就是白手起家,自力更生。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用了整整三十年,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如此多的主体配合,在很多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也恰恰是这种不可思议,体现出了中国独特的制度优越性,能够保证把现有资源充分调动整合,投入最迫切最紧要的事情中去。“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空间站建造过程中的火热景象,可见一斑。

“自己淋过雨,总想替别人撑把伞。”虽然中国曾饱受为人封锁排挤之苦,但我们仍然致力于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热衷于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目前,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的首批应用项目正在轨开展实验,还在与有关国家推动实施更多联合实验研究、磋商选拔训练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反倒是本已超期服役的国际空间站,正因美国等政治力量的操弄,变得更加不堪重负。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对俄实施一系列制裁,其中就包括俄航天领域。这导致俄罗斯屡屡表示,将退出国际空间站。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莫高窟的壁画,中国人一直有个飞天梦。但将浪漫梦想化作现实的,惟有新时代的中国。“太空中最闪亮的星”,像一枚勋章,记录着无数航天人的赫赫战功,更像一座航标,指引着后来人续写光荣与梦想,将扬眉吐气的故事刻进新的年轮。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