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古称幢幡,是既装饰华丽具有仪仗特色,又可用于比拼力量的一种旗帜。耍中幡是我国古老的表演项目,在香会中的表演极富观赏性,走会时居中而立,给人以威武之感,常常作为整个香会的会旗,走在开路和五虎棍的后面。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耍中幡最终演变成了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民俗活动。
20世纪20年代,北京天桥艺人表演耍中幡 作者供图
幡,本义为旗帜。据《北平的百戏》记载:“幡是用一根长而粗的竹竿,顶头有几个铃铛,再用各色绸做出花样,由中心往外展出,成了一个圆盘形状。在下面的圆盘直径较大,往上圆盘愈来愈小,成一个塔形。”《后汉书·马援传》卷二十四中曾提到:“去临洮十余里为大营,多树幡帜,扬言大兵旦当进。”在古代,幡多用于军队,其目的在于行进中增加军队的威武之势。
幡旗形制壮丽,常常用于仪仗活动,并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中幡,就是从仪仗中的幢幡演变而来的,早在晋朝就已经出现。据《晋书》记载:“石民遣将军晏谦伐弘农……获关中担幢伎以充太乐”,历代王朝宫廷内皆有中幡的演练,不过那时称之为“幢幡”。后来,元熊梦祥的《析津志》曾这样描述:“迎引幢幡往来无定,仪凤教坊诸乐工戏伎,竭其巧艺呈献,奉悦天颜。”清代乾隆年间,将原旗杆上加上伞,演练起来非常好看。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又名“大执事”。皇宫里每年耍“大执事”作为重要庆典活动中的一部分。
耍幡以规格大小划分,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大型的幡高约七丈,由一人撑幡竿,四人拉住四根晃绳,保其大幡稳定不倒,称为“大执事幡”。实际上此幡不能耍练,为的是使场面更加壮观。根据《北平指南》记载,大执事在各香会中最为难练,有时大执事须走头会,更不能出丑。练大执事全仗找好重心,因为幡竿又高又重,走会时不能稍事休息,所以难度更大。中型幡主要用于在场中表演,一般高约两丈,由大竿、小竿、旗竿、伞盖、旗、衣子、铃铛等组成。表演者将中幡用单手托起,并抛向空中,再用手或头部、臂肘接住。头顶顶幡称“脑健”,移到鼻处称“鼻健”,移到嘴上称“齿健”,再移到臂肘上称“盘肘”。小型幡高约两丈以下,小巧轻便。主要用于走会时,便于过山门、过牌楼时表演。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表演者选用的都是中型幡,所以“耍中幡”这一叫法也就传开了,但实际上“中”这个字是个泛指,它并不代表耍幡的具体规格。
耍幡以样式划分,可分为样幡和花幡两种。样幡用竹竿一根,下径四寸,上径三寸,高两丈有余,将竹节锉光打平,用细藤皮打箍,其上插三层红布小伞,下大上小,如宝塔形状,左右各插小红旗一面,幡衣子为红色黑火焰加小铜铃,全重有百余斤,由于太重,只能用左右手倒接,而不能练花样儿。花幡高约不到两丈,重六七十斤,耍中幡主要是花幡,可以耍出各种花样。
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五色神幡。清朝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曾记载:“幡为四五尺高,上悬铃铎,健儿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在一根一两米长的大竹竿上,拴上用布或丝绸制作的幡,幡上绣或画着各种神像或文字。最上面挂着三个用布围成的圆桶子,一般作“楼子”。另有两面带火焰边的三角旗斜插在上面,旗子上都绣有某会的会名。上面还挂有许多小铃铛,即为幡铃。幡铃的响声很讲究,要发出一种震音,不能乱响,尤其是一扔一接的时候,更要随着身体的动作发声,这不只是为了好听,主要是为了提起观众们的精神。幡铃下面有用细竹做成的长方形架子,又叫“耙子”。在耙子的下边挂有带飘带的幡,上面绣满了各种图案,有关公、八仙、十八罗汉等。
清代,耍中幡已是北京地区民间走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六里屯中幡圣会成立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曾在清代时去颐和园承过差,慈禧太后御赐了黄旗、龙旗,封为“皇会”。在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在宫中耍执事——礼部中幡会(大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大执事”改名“中幡”,在民国年间,因生活所迫,变为卖艺性质的表演,最终传入民间。
来源:《幡舞乾坤:老北京的民间绝活》
作者: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