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宝臣先生的《礼不远人》,看明清时期的公主们
2025-01-01 09: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前不久,台湾知名女作家琼瑶去世。在笔者的记忆中,最后一部风靡华夏的“琼瑶剧”,应该是《还珠格格》。且不说这“还珠格格”是真是假,也不必讨论引起琼瑶创作灵感的地铁一号线“公主坟”到底是哪位皇帝闺女的坟冢(剧中说是乾隆帝的女儿,实际乃嘉庆帝的两女)。仅就“格格”的称谓等,或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日前,笔者有幸阅读李宝臣先生的新书书稿,进而对李先生的“北京史”、“明清礼制”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说实在话,笔者最初阅读的李先生作品,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礼不远人》。

也就是在这本书中,李宝臣先生讲述了明清时期公主们的相关礼制:

皇帝的女儿,宋朝曾一度称帝姬。如果从字面上看,怎么也难把公主与皇帝扯到一起,倒是帝姬称谓比较直接。

公主的称谓,不是源自血缘,而是出于皇帝女儿结婚时,由谁主持而衍生的称呼。《渊鉴类涵》里有这样的话:“天子有女不自嫁,而由同姓公侯主之,是为公主。”意思非常清楚,任何人与皇帝联姻,不可能与皇帝对等共商儿女婚姻之事,皇帝更不能亲自出面把女儿嫁到谁家去。

唐以前,皇帝嫁女时,由自己的兄弟或宗室王公出面主持此事。由此,便出现了“公主”的称谓。

为了区分公主的辈分,把皇上的姑姑称作大长公主,皇上的姐妹称作长公主,皇上的女儿称作公主。

清朝公主,分固伦、和硕两级。两词均为满语音译,固伦是天下的意思,和硕是一方的意思。

皇后所生之女为固伦公主。嫔妃所生的或由皇后抚养的宗室王公之女,为和硕公主。不过也有例外,如乾隆帝第十女,生母为惇妃汪氏,却因长得极像父亲,受到父皇宠爱,在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前夕,封为固伦和孝公主。

王公女儿被接入宫廷抚养,亦可封成公主。譬如,康熙帝抚养五弟恭亲王常宁的长女,初封和硕纯禧公主,雍正元年(1723)晋封为固伦纯禧公主。

晚清恭亲王奕䜣长女,由两宫太后抚养宫中,下嫁时封为荣寿固伦公主。

荣寿固伦公主像

有意思的是,清朝一前一后两位恭亲王的长女都得此殊遇。

固伦、和硕是等级,外加封号。前面所列的固伦和孝公主,和孝就是封号。乾隆朝以前,等级在前,封号在后。嘉庆以后颠倒顺序:封号在前,等级在后。荣寿固伦公主即是一例。

公主之下,宗室王公的女儿各有专称,父亲的封爵等级不同,女儿的称谓也不同。

亲王的女儿称郡主,郡王的女儿称县主,贝勒的女儿称郡君,贝子的女儿称县君,奉恩公(又称人八分公)的女儿称乡君,与父亲的爵位一对应,绝不能混淆。上述王公女儿的等级封号,系指嫡生之女,如果生母的名分低,则要降等。

以下不入八分公、各等将军与闲散宗室的女儿统称宗女,又称“格格”。格格是满语,姐姐之意。近些年来,“格格”一词十分流行,频频在清装剧与大众话语中使用,然而发音大都错误。“格格”不读阳平声,而读阴平声,犹如“哥哥”的发声一样。

明朝和清朝对公主、郡主等的夫君称呼不同。明朝称驸马都尉;郡主以下到乡君的丈夫统称仪宾。(北京东城区的东总布胡同与北总布胡同一带,有大小羊宜宾胡同。其中,沈从文先生的夫人张兆和,便居住过小羊宜宾胡同。然此羊宜宾,原名为杨仪宾。即明代姓杨的仪宾居住过的地方。)

清朝统称额驸,有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等,不同等级享受的待遇也不同。固伦额驸爵秩仿比贝子,和硕额驸爵秩仿比公爵,郡主额驸相当于正一品,以下依次递减一级,至最低的乡君额驸相当于正五品。

道光帝五女寿臧和硕公主画像 19世纪设色绢本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