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运街道:同心共奏“和谐邻里一家亲”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作者 郭丽君

2025-01-05 18:39 语音播报


成立全市首家楼门长培育学校、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新活力、银龄课堂绘就幸福晚年画卷、“医养结合”服务联盟托起群众幸福感……近年来,通运街道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落实区委“11311”工作体系和副中心基层治理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邻家邻”工作法,充分挖掘邻里资源、广泛动员辖区“邻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通运大家庭”,实现“和谐邻里一家亲”。

通运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翔表示,未来,通运街道将聚焦“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工作体系,做好楼门共同体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邻家邻”基层治理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为副中心建设贡献通运力量,让通运街道成为“近悦远来,心向往之”的美好、宜居、幸福之地。

楼门长培育学校赋能基层治理

近年来,通运街道始终把楼门长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2024年3月28日,通运街道创新成立“邻家邻”楼门长培育学校并有序推进楼门长培育课程,紧紧围绕社区治理新问题、技能提升新需要,从党的建设、志愿精神、活动组织、安全应急、物业科普、智能手机操作、诉求调解、沟通技巧等方面对本辖区楼门长进行系统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相匹配的楼门长队伍。

在紫荆雅园社区提起周治国的名字,街坊四邻想到的首先是“热心肠”这个词。他是16号楼251单元的楼门长,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大管家”。在他的带领下,楼门居民团结起来,共同解决身边的点滴小事。同时他热心服务居民的事迹被改编成小品,登上全国社区春晚的舞台。同年8月,街道又成立全区首家街道楼门长联合会,通过例会制度,定期制定楼门工作计划,有序开展自治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2024年以来,楼门长队伍已从630人扩大至930余人。街道鼓励楼门长积极参与居民急难愁盼事项处理,将“麻烦事”变成“方便事”,成为居民身边的“贴心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激活社会组织发展内生动力

2024年是通州区促进基层治理年,也是通运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成长发展的关键年。通运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自2020年成立至今,顺利实施了首个“萌芽”“春苗”“向阳花”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及“同心圆”“星计划”专项服务(2023-2024)。目前街道共培育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212支,选举产生会员代表56支,推优选育品牌组织24支,有效促进了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公益化、品牌化的“三化”成长,不断激活社会组织发展内生动力。

“邻家邻,社区治理,服务暖人心;艺加益,社区参与,生活更美好”已经成为通运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常态。

以京贸家园社区“巧手牵衣”缝纫志愿服务队和“金剪子”理发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一批批组织,在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品质、凝聚社区邻里、打造特色品牌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双爱公益裁剪日”和“暖心公益理发日”是社区服务居民的创新方式,是组织发挥志愿服务的专业载体,是单位贡献爱心力量的共同场所,也是居民每月心心念念的参与平台,真正实现了“五社联动”在社区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此外,街道联合会也发挥着动员居民群众、凝聚组织骨干等优势,不断发掘组织特色,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系列大家喜闻乐见的“艺加益”公益实践工作。2024年,在新春公益行动中,动员组织了辖区十余名书法志愿者历时一月书写了500张精美福卡送往社区、筹备组,营造了“邻里一家亲”的文化氛围和“新春万家福”的节庆氛围。而亲子家庭志愿服务活动更是动员了近70组家庭踊跃参与,享亲子互动、学文化知识、做精美手工、捐爱心作品,收获多多。

还有更多组织尽己所能,在街道、社区的各类大型活动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公益演出、暖心编织、文化创作、楼门建设、安全保障等,突显了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多元化解中心联动解纠纷

物业纠纷多而杂,全走法律程序不现实。《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中提到,要建立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构成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4年前,全区首个全环节多元化解中心(以下简称“化解中心”)应运而生,落户通运街道,以物业纠纷化解为主,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化解中心采取‘专职律师+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轮值法官+专职调解员+社区民警+社区党员志愿者+轮值检察官+职能科室’等多元参与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多元主体从各自角度共同发力的‘整体效应’,实现矛盾纠纷‘全环节’化解。”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长陈吉超表示,居民在社区中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就是找居委会解决。但居委会能力毕竟有限,解决一个问题有时需要协调多方力量,居民不理解,就容易形成矛盾。对于这种情况,全环节多元化解中心打破壁垒,针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多部门集中参与“会诊”,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融合。通过协商和解、调解等方式,实现化解矛盾纠纷形式多元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矛盾纠纷解决的需求。同时,依托化解中心搭建起街道-社区(村)“两级”协商议事平台,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多元力量全力调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化解中心自成立以来,以“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高效推进“党建红+司法蓝”有机融合,集中力量解决疑难复杂12345工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2024年,累计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122场次,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5件,成功调解“接诉即办”工单129件。

全龄服务体系掀起“老青少”学习热潮

“一老”如“夕阳”,“一青”似“骄阳”,“一小”若“朝阳”,三大群体共同构成了辖区的多彩画卷。为进一步高质量推动现代社区建设,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邻家邻”工作法为指引,精准对接“一老一青一小”三大核心群体的需求,精心策划并实施了老年大学、青年夜校、少年实践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探索并实践了“家门口”的便捷服务模式,全力打造独具通运特色的全龄服务新体系。

在通州区老年大学通运分校的银龄课堂上,每周一、三、五的上午都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老年学员们满怀热情,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解,并积极互动。年过六旬的祁玲便是其中一员,她正专注地绘制一幅花鸟图,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眼神中满是对作品的期待。她感慨地说:“年轻时我就对绘画充满热情,但遗憾未能深入学习。如今,街道老年大学圆了我的梦想,让我重拾画笔。”银龄课堂聚焦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陆续开展丰富多样的书法、绘画、象棋等课程,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快乐学习平台,让他们得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免费探索新知、掌握技能,还培养了一批热心公益的居民骨干,在社区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中积极奉献,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和色彩。

为进一步发挥通运街道两级专业社会工作体系平台优势,打造“街道-社区”两级青年动员平台,破解社区青年群体动员难题,为社区注入新活力,街道精准聚焦辖区青年需求,开展青年动力营系列活动,并打造属于通运青年白天工作、晚上“学艺”的专属课堂——青年夜校。青年夜校自2024年7月启动以来,从居民实际生活需求出发,开展了生活技能小窍门、职场礼仪、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家庭教育、健康养生、通识课程六大类课程,活动报名持续火爆,一课难求,吸引了200余名青年积极参与,迅速掀起社区青年学习“热潮”。同时,通过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做好动员基础,鼓励青年们在享受民生服务的同时积极“反哺”社区,不断激发青年的动能,将青年引入通运街道“邻家邻”基层治理的生活场景中,成为社区发展的坚实力量。

为提高辖区青少年综合素质水平,街道不断优化党群服务阵地,在资源整合、服务升级、内容创新等方面下足功夫,持续推进“邻家邻”少年实践营活动,打造家门口的“成长加油站”,探索具有通运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帮助打通家长在安排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中面临的“痛难点”问题。通过开展运河长卷共绘、亲子陶艺制作、非遗手工扎染,以及爱国卫生运动、楼门小当家志愿服务等活动,为青少年搭建学习交流、锻炼成长的实践平台。截至目前,招募辖区家庭、青少年共计1500余人。带领少年儿童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集体中进行劳动锻炼、社会观察、素质提升、品格磨砺,进一步培养青少年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与辖区家庭一起,帮助青少年走稳人生“第一步”。

“医养结合”服务联盟托起居民幸福感

近年来,街道将医养健康作为街道重大民生工程,将医养结合列为主题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清单,制定了《通运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并联合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养老服务机构等成立邻家邻·通运街道“医养结合”服务联盟。

2024年,街道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联盟建设,打通辖区关爱居民健康“最后一公里”,依托“邻家邻健康+”建设,携手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焦辖区重度失能老年人开展“医养结合”入户服务,实现专业医疗资源“向前一步”。通过入户健康体检,不仅使辖区重度失能老人在床边对自身健康状况做了一次全面了解,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街道的关怀,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

当前,已在各社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建立了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化供给;大力推广签约家庭医生,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资源统筹,建立志愿服务大联盟;机构建档,织密服务数据网;上门义诊,延伸服务零距离;居家医疗,探索服务多元化”四个方面层层递进,打造闭环养老服务新模式,深耕“通运医养乐园”养老服务品牌。截至目前,邻家邻·通运街道“医养结合”服务联盟已联合37家商户,为2654名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在各社区累计开展义诊63次,累计服务居民950余人,为6843名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活动。

“小微工程”共绘美好生活图景

单元门头破损、篮球场地面坑洼不平、自行车棚设施老旧不便停车,公共区域台阶破损……居民身边,总有一些需要“小修小补”的地儿。事情不大,却关系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4年,通运街道始终坚持“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原则,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邻家邻”工作法,通过多方协调,利用“小微工程惠民生”项目、申请“小修快补”资金及“接诉即办”应急处置资金等,积极响应百姓诉求,着力破解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精准解决居民家门口的烦恼。

位于紫运中路西侧的运河湾小区建设银行门前,是附近居民出行必经道路,因该路段道路使用年限较长,路面出现沉陷、坑槽等问题,在下雨的时候容易造成地面积水,周 边 居民的日常生活与行车安全受到影响。针对以上情况,街道申报“小微工程惠民生”项目,优化道路环境,不断完善辖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破损的路面焕然一新,居民心中的“堵心路”变成了“舒心路”。街道高效的办事效率和优质的服务水平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2024年以来,街道通过申请“小微工程”项目、“接诉即办”应急处置资金,顺利解决小区墙面破裂、单元门头破损、充电车棚安装、路灯维修、小广告清理、房屋漏水、公共区域上下水修复等关乎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

细节彰显城市品质,也体现城市温度,通运街道始终坚持细处着眼,以一针一线“绣花”功夫抓好落实,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群众关心的小事上、贯穿于城市治理的细节中。“小”是“小微工程”的特点,也正因为小,才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布局,通运街道积极探索“一点一策”整治措施,合理利用资源,找准问题症结,精准施策,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摄影 常鸣 唐建

聚焦副中心

编辑:丰家卫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