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水潭地区的那些“冷知识”
2025-01-08 10: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新街口豁口西北侧的这片水域,居然是元代古海港的一部分?您信么?

咱们今天来参观一处水面吧。你看这片水面,是不是很美。位于积水潭桥西北角有一潭碧水,这便是北护城河起点处的“潭西胜境”景区。

你知道,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时候,也就是郭守敬修筑通惠河的年月里,这片水面是与积水潭连接在一起的么?那时候,积水潭的水面,从中轴线附近的白米斜街、万宁桥,一直到达西直门立交桥附近。从江南运输漕粮与各种物资的大小船只,会一路开到积水潭。这里就如同一个规模很大的海港,不断地接纳北上的漕船。多少年后,文化人邓拓在《北京晚报》“五色土”上发表文章,还提出了“北京有古海港么”这样的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后来,由于上游的白浮泉渐渐断流,玉泉山的来水量减少,尤其是明初将大都北城墙大幅度南移,最终使这片不断萎缩的水面,与而今的积水潭彻底分家了。随后,这里成为北京内城北城墙外的护城河,且一直流淌到了地铁修筑的年代。昔日的北护城河,起自西直门北的三岔河口,向东流经德胜门、安定门至东北城角,与东护城河相接。在护城河的北侧,还有一片萎缩而成的湖区,叫做太平湖。

等到修建北京地铁、建造地铁车辆段的时候,北护城河的明渠改为暗渠。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政府治理河道周边环境,这段河道恢复了明渠。而今,这里绿柳翠荷环绕,栈道逶迤,亭台楼榭,仿佛南国水乡。

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附近,唯一存留的一件真“文物”,或许就是它

积水潭北岸,也就是汇通祠的北侧,有一通乾隆皇帝题写的《积水潭即景诗三绝句》和《汇通祠诗》的御制诗碑。石碑上的御制诗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汇通祠重修后乾隆皇帝题写的,可是这通石碑为何形如剑柄,就好像一把利剑插入地下?

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姚广孝建,原称法华寺,又名镇水观音庵。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诏疏通河道,重修镇水观音庵,并赐名汇通祠。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写诗刻石立碑,这就是至今仍立于汇通祠的乾隆御制诗碑。这通御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通高243厘米;碑身宽72厘米,厚33厘米。碑阳为行书体乾隆御制《汇通祠诗》,碑阴为《积水潭即景诗三绝句》。

据说,这通乾隆题汇通祠诗碑,是1988年重建汇通祠的时候,从北京石刻博物馆找回来的,它是重修后的汇通祠至今保留下来的历史原存遗物。因其形状好似一把剑柄,也被称为通剑碑

那么,这里为啥要建一座“通剑碑”?原来,此碑所立的地方正是汇通祠下水闸所在之处。据记载,西海北岸汇通祠下曾是北京的入水口,其时,“水势凶猛,响若海潮。”汇通祠下有一座巨大的水关,内设可以活动的木闸嵌入两旁的石槽之中,整个北京城内水域的水位高低与流速,都靠它来掌控,所以,这里有京城水域咽喉之称。明代在此处建“镇水观音庵”,就是想祈求水神保佑北京水系风平浪静。清代重修汇通祠后,乾隆皇帝怕水闸法力不够,于是又加上一把宝剑来镇守水关。

此外,汇通祠水关处还有一镇水石螭,趴在水岸旁浅浅的水面上。石螭又称“镇水神兽”,民间传说为龙子的化身。

然而,无论“通剑碑”还是“镇水神兽”,都不过是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愿而已。

积水潭医院里,有座贝子府花园(取景地点:积水潭医院)

从西海南沿东段路南,穿行西海南沿14号的兴德寺旧址、辛勤胡同(31号是金刚寺旧址)、铁炉胡同(小学操场是玉皇庙旧址),便来到了新街口东街。在东街中段路北,有一座驰名京城的治疗骨科与烧伤的医院,名为积水潭医院。

要说起来,这积水潭医院之前世,曾为商船林立的元代的积水潭港,也曾拥有明代的两处私家苑囿,以及清朝的一座王公贝勒府邸。

作为明代的私家苑囿,这里的主人,曾是徐增寿的后代们。

这徐增寿,实乃明朝开国丞相徐达的幼子。而徐达本人,虽然死得有些蹊跷,然其不像李善长、胡惟庸、蓝玉那样,生前已成政治异类。于是,在徐达身后,可以尽享哀荣。其子嗣,亦可与皇亲贵胄联姻,且做得高官。

比如,徐增寿的姐姐,便嫁给了燕王朱棣。作为小舅子的他,由于替燕王朱棣通风报信而被建文帝处死。

夺位后的朱棣,感念徐增寿之仗义,特封其子嗣为定国公,并世袭罔替。这一年,乃永乐二年(1404年)。

定国公的府邸,是在如今的定阜街上。其大致位置,是清代的涛贝勒府邸(由北京师范大学使用的辅仁大学老建筑、十三中)和庆亲王府旧址。定国公在德胜桥西南侧另有一园,且引积水潭之水,被时人称为“定国公园”。

及至清代中叶,定国公园所辖之地,已然成了诚亲王之新府。诚亲王乃是何人?此人,便是康熙帝玄烨的第三子允祉。

允祉并非铁帽子王,王府的等级不可能长期住着低配的王爷后代。到了嘉庆帝的四格格庄静固伦公主下嫁时,这里便成为了庄静固伦公主府,亦被称作四公主府。

四公主所嫁的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其家族可谓显赫无比。

这,便是自铁木真、托雷、忽必烈等一脉相承的蒙古黄金家族了。

对于大清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海兰珠、孝庄文皇后等,皆出自博尔济吉特氏。

从《乾隆京师全图》上看,此府东起水车胡同,西邻光泽胡同,北抵积水潭南岸,南至蒋养房大街(即新街口东街),占地面积较大,规制严整。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主体建筑在西路。有府门五间,正殿七间,东西配楼各五间,后殿三间,后寝殿五间等。

四公主去世的时候,年纪并不算大。而几乎与她结伴离世的庄敬和硕公主,居然和四公主同葬于一片墓区。这片墓区,便是北京地铁一号线的“公主坟”。多少年后,一个名叫琼瑶的女作家,或许是对嘉庆帝的两个闺女之墓有所感触,进而写出一部脍炙人口的《还珠格格》。只是她太过粗心,竟然把嘉庆帝的女儿,说成了乾隆帝的闺女。

随着岁月流逝,玛尼巴达的后代德勒克色愣、索特那木色登、棍布札布等先后居住于此。四公主的重孙子棍布扎布被赐袭贝子爵位的那一年,乃光绪六年(1880年)。因此,于晚清民国时代,世人皆称该府为棍贝子府。其临水苑囿,亦被称为棍贝子花园。

这处花园确实不小,园中有亭台楼阁,古树参天,山石点缀,土山环绕。园内有一湖,湖中有一土石相间小岛,湖水引自积水潭。

按清代制度,积水潭之水乃是御用,非经允许,不得擅引。看来,自弘暻居此苑囿之时起,历代园主的福分可是不小。

及至1956年,积水潭医院在王府旧址上建成。王府花园且被部分保留下来,并成为医院的后花园。然其原有建筑的绝大部分已被陆续拆除,仅存三间卷棚歇山筒瓦顶的花厅,二幢硬山过垄脊的重楼,以及湖面并假山等。原来的三座仙山,只剩下了一座东山。山前山后的水域尚存。在东山以后,又新辟出一片水池。

此花园,且与恭王府花园、醇王府花园一道,成为京城之内少数几处对外开放的王府花园。只是,其开放形式有些奇特罢了。

(此文为北京日报“胡同冷知识”的拍摄底稿)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