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西城区召开两会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聚焦控规蓝图 持续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整体提升”。会上,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促中心、区住房城市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园林绿化局分别作主题新闻发布。
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靳真介绍,2024年,西城区文化强区建设进一步焕发魅力活力。2025年,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持续擦亮“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西城文化标识,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地,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提升幸福西城成色。
让更多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火起来”
持续做好中轴线文化传播
2025年,西城区将用好中轴线申遗保护成果,加快核心区央产文物腾退,创建什刹海市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强类博物馆孵化,建立区域内博物馆联盟,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北京中轴线、大运河等遗产传承和文化传播,编辑出版北京中轴线相关读物,打造中轴线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擦亮“南中轴·夜天桥”等活动品牌,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和体验感。
近年来,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效,沈家本故居、京报馆旧址、福州新馆、金石博物馆等一批活化利用项目陆续对外开放,刚刚过去的2024年又有歙县会馆、钱业同业公会、梨园公会、护国观音寺4处活化利用项目实现对外开放。2025年,西城区将在推动第三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签约落地的基础上,把已对外开放的项目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根据文物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结合区域特色,打造不同主题的探访、研学线路。比如在椿树片区,林白水故居、京报馆旧址、福州新馆已陆续开放,且相互之间步行仅需5-10分钟,今年随着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化身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对外开放后,椿树片区方圆1公里内将有4处文化新空间,这些位于胡同深处、距离较近且主题鲜明的“小而精”“小而美”文物建筑,将成为Citywalk、胡同游的重要支撑。同时,将修订完善文物建筑合理利用的实施意见,通过应用新技术、打造新场景、推出新产品,助力更多活化利用项目“火起来”。
推出原创剧系列大思政课
讲好西城故事
西城区有着丰富的京味文化、红色文化、古都文化、创新文化资源,这些是进行文艺创作的源泉。截至目前,累计创作20余部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创剧,如围绕历史文化推出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围绕红色文化推出话剧《万水朝东》,围绕红墙意识推出话剧《红墙守护者——西城大妈》。特别是2024年,话剧《京报》亮相中国国家话剧院,舞台剧《蒙藏学校》在天桥艺术中心首演,观众反响热烈。
2025年,西城区将在此基础上,整合推出原创剧系列大思政课,通过戏剧和美育教育搭建育人平台,用艺术形式重温革命历史。让市民游客既可以走进西城区文化馆观看驻场演出,也可以在故事发生地沉浸式观演,如走进李大钊故居看《父亲·李大钊》、走进京报馆旧址看《京报》等。同时,选取剧目片段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用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形式讲好西城故事。
此外,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西城“悦读湾”项目刚刚入选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2025年,西城区还将高标准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持续提升区级、街道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优化场馆设施延时开放服务,探索在有条件的文博图场所提供基本配套餐饮服务等,深化“书香西城”建设,加强“悦读湾”分级分类管理,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办好北京景山合唱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打造“北中南”三大演艺群落
助力北京“演艺之都”建设
西城区现有营业性演出场所49家,文艺表演团体83家。西城区发挥演艺资源禀赋优势,推进“演艺新空间”建设,两批共认定14家西城区演艺新空间。2023年,西城区挂牌8家演艺新空间,其中有6家于2024年入选北京市首批演艺新空间。2024年底,又有6家特色鲜明的新型演出空间挂牌西城区演艺新空间:有文物活化利用典范的北京湖广会馆,有以京剧为特色汇聚多元业态的北京人民剧场,有坐落于大栅栏商业街区的三庆园和广德楼,有集特色阅读空间、演艺空间于一体的宣南剧场,还有开在四合院里融合特色餐饮与演艺的夜莺剧场。下一步,西城区将持续加大培育力度,盘活商圈、办公楼宇、宾馆饭店、公园景区、文化街区等空间资源,逐步实现演艺新空间演出场所类型全覆盖。
2025年,西城区将在此基础上,打造以多元演艺融合为特点的什刹海地区,以京味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大栅栏地区,以现代与传统演艺共融为亮点的天桥地区“北中南”三大演艺群落。鼓励群落发挥剧场品牌效应、规模效应,提升影响力。特别是在天桥,要围绕“看音乐剧到天桥”,构建以音乐剧为核心,戏剧、舞剧、儿童剧特色鲜明的演出标签。此外,还将积极引入萨尔茨堡音乐节等优秀表演团体,推动什刹海文化旅游节国际板块持续升级,办好国际芭蕾演出季等品牌活动,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高品质文化消费选择。
文旅场所“破圈”
文商旅融合引领新消费
西城区持续探索文商旅融合路径,很多文博图场馆、老字号企业投身文创产品开发,以文化传承激活文化消费新动能。比如白塔寺药店让中药与咖啡跨界飘香,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结合镇馆之宝天宫藻井设计的冰箱贴一贴难求,内联升与国际知名潮牌的合作款布鞋深受年轻人喜爱。
2025年,西城区将秉持“降密、提质、安全、有序”旅游工作思路,构建西城旅游特色发展框架,持续在景区、商圈、街区打造更多文化旅游新场景,培育跨界融合新业态,推动文商旅体消费融合发展。在什刹海景区,瑞士后海小木屋于去年底开门迎客,今年还将在这里开展音乐欣赏、赛事直播等文体活动。在北京坊商圈,去年再现博物馆精彩亮相,科技赋能首展《山海经》;今年初,VR沉浸式剧场、数字元宇宙灯街等项目已开放试运营。今年,北京坊二期项目将正式亮相,巧克力博物馆这样能“看吃玩”的综合型新业态也将进驻,市民游客既能欣赏巧克力制作的展品,也能品尝、购买巧克力商品。在白塔寺街区,东西岔胡同去年有胖妹拾糖、奈似雪糕等多个北京首店开业,今年还将持续引入特色餐饮、文化等业态,把国潮文化、北京胡同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机结合,满足更多年轻人的消费需求。
此外,寒假将至,西城区特别邀请广大中小学生能来到西城,走一走北京中轴线,到庆成宫看中轴线特展,在“悦读湾”里读一本好书,到什刹海冰场滑冰,逛一逛厂甸庙会,自己动手写一个“福”字带回家,过一个非遗版的蛇年新春。
文字:区文化和旅游局 江帼涓 史桭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