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合体 通州过年的仪式感之二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记者 李祥 作者 常鸣 唐建

2025-01-09 13:26 语音播报


过了腊八就是年。新年越来越近,冷空气也来增加冬日氛围。滴水成冰的三九寒冬里,盼着过年,等着团圆,成了人们温暖的期待。大运河畔,热闹的大集、开心的冰雪乐园里,年味儿洋溢幸福。


温暖的回忆

“目前本市正处于寒潮和大风双重预警中。预计今晚,多区将会有明显降雪……”

天气预报播报出冬日的寒意。家住潞城镇贾后疃村的张旭却显得尤为从容,他披上羽绒服来到了暖气房,打开空气源热泵的控制面板,把温度调到40摄氏度,关上面板回屋——这就是通州农村人面对寒潮降温需要做的所有准备。

效果如何呢?一进屋,空气源热泵就开始运转了。张旭脱下羽绒服,穿着简单的毛衣躺在沙发上继续看电视。能这么从容地面对寒潮,这在15年前完全不敢想象。

现在来看,张旭家的暖气房显得有些浪费空间。然而十年前,这间小房子却很紧促。“因为要把一部分煤铲进来放着,所以暖气房的门得宽,内部也要大一些。要不然每次添煤都得出去提。”张旭说,冬天烧暖气既麻烦又考验技术,“一个采暖季至少需要2吨煤,要把这些煤提进来,然后再把剩下的炉渣提出去。我们都管这叫服‘黑煤役’。”而且,年轻人操作不熟练,烧炉子经常封不好火,不是烧尽了就是憋灭了,第二天早晨还要赶紧生火,避免暖气管被冻裂……

“煤改电”或“煤改气”的出现结束了这数不尽的麻烦。大概十年前,这几个字成了通州农村人的“心头好”。用清洁能源取代燃煤取暖;政府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设备补贴;采暖季的电或气也进行补贴……一套组合拳下来,大家再也不用服“黑煤役”了。

每年11月15日,取暖电价开始补贴,张旭都会打开空气源热泵的开关,暖气房空出来的地方则被媳妇用来养花。这热气腾腾的仪式感令人羡慕不已。

据京味作家刘辉回忆,1949年以前,通县的煤业有三种模式,最大的叫煤栈,有何义成等18家;中等规模的叫煤厂,有长盛兴等8家;规模最小的叫煤铺,有北关吴记等13家。1949年后,小型煤铺有所增加,到公私合营时全行业有57家。后来经过市场拆并改合,煤业从批发到零售统一由国家建点供应。

“我1996年上小学时,煤炭还是稀缺品,得省着用。”家住柴厂屯的闫欢回忆,“记得三四年级的时候,突然有一年冬天,老师叫所有男生集合去干活。”孩子们看到自行车棚里堆满了蜂窝煤,顿时兴奋起来。“老师组织我们按班级领煤。每班固定数量,用完了第一批再来领第二批。”此后几年,入冬前搬煤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仪式。

普通人家里,连炉子都要自己做,那时人们管这个手艺叫“搪炉子”。闫欢说:“农村那时候没什么钱,能自己做的就不买。”所谓“炉子”,其实就是村民用铁皮桶改造的。“搪”这个动作,指的是在炉子的内壁上“贴”上特殊材料以达到保温的效果。

后来出现了燃烧效能更好、更利于使用的洋炉子。这种炉子由铸铁制成,放在室内,烟尘通过一节一节的烟囱排放到室外,避免了每天搬来搬去的麻烦。而且这种炉子可以封火,不用每天点火了。“我们称蜂窝煤炉子为两用炉,既能做饭又能取暖。尤其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涮点肉和菜,热气腾腾的,玻璃上都是哈气,冬天的暖和就具体可感了。”闫欢说,再之后家里装了暖气,室内炉子就被放弃了。

当然,人们在取暖的同时,对自然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随着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对大气环境的重视,一系列聚焦取暖的政策相继推出。

“最开始我们村进行了保温改造。”张旭说,改造的效果出乎意料,取暖是燃烧和保温的集合。人们起初认为,农宅不如楼房暖和,是因为暖气温度不够。于是火越烧越旺,燃煤使用量逐年增加。但后来人们发现,是因为农宅的建设材料和设计本身就不保暖,好不容易烧热的屋子很快就从砖缝墙缝和房顶“跑了”。

“政府有改造补贴,于是我家就加装了墙体保温层和塑钢门窗。当年房间的温度就上去了。”张旭说,在室内再也不用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或者棉服了。

更为便捷的保暖方式也随之应运而生。2013年开始,通州区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自此,清洁能源彻底取代了燃煤。

“感觉生活质量一下就上来了,冬天取暖再也不是个问题了。”张旭说:“从那时候起,每年到了那天,就有一种过节的感觉。11月初的降温只是冬天的序曲,15日按下开关键的那一刻,冬天就正式到了。”

冰雪的传说

眼看儿子从百米多长的雪道上急速而下,高伟赶忙举起手机定格这一瞬间。在绿心公园冰雪嘉年华,游客可以轻松享受冰雪乐趣。

寒冷的冬天,通州人有着与冰雪和平共处的独特方式。

高伟是80后,那代人拥有对冰雪的专属记忆。“除了河道、小水沟,我们还能去西海子滑冰。”

冬至开始,男孩子们就开始数九,好不容易数到了“三九四九冰上走”,赶紧骑上车就奔西海子了。彼时,西海子湖面硬实坚固,成了名副其实的冰雪乐园。

经过世世代代与大自然的共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生出专属的智慧。制作冰车、滑滑冰、闹闹雪只是寻常生活。就在孩子们在冰面上肆意玩耍时,一场备战来年暑热的制冰大业也将迎来最繁忙的时节。

冰窖存冰的首要条件是水必须干净,且必须是活水。多河富水的通州对于制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巧妙利用大自然资源的产业曾养活了不少人。老通州在城内和大运河岸边都有冰窖。如今,我们仍可在地方志等文本里找到一丝线索。

通州城外开冰窖的东家姓胡,冰窖大概位置在原通州三中东门大堤外,这里的最大优势是紧挨着运河,自北部山区流下的山水水质清澈。每年冬天,人们把运河里的冰取出后,就近存放进窖里。时间长了,老冰窖胡同因此得名。20世纪50年代,冰窖遗址尚存,孩子们利用两侧隆起的地形打土仗。《通州地名志》记载:1987年前后冰窖遗址填平建房。

从京西引入通惠河的泉水穿通州城而过,城内李姓东家就地开起冰窖。李家冰窖就在原潞州商城的位置,工人在结冰前就要操作闸桥的闸门蓄水。待寒冬腊月,冰冻成一尺左右厚的时候,就可以取冰了。

开冰、拉冰、搭钩、发牌、码冰、做饭……少说也得三十好几口子人一起忙活。三九四九最冷的时候,通州城就属冰窖最热闹。

一个冰窖能存六七千块冰,东家没有那么多资金。于是,老板们发明了众筹的方法。还没入冬,饭庄、鱼虾海鲜铺子、小吃店的老板就凑到一起交预付款。“提前入股”的老板,来年夏季就可以低价用冰。大饭庄订二三百方冰,小饭店也要订一二百方。仅万寿宫开冰水摊的掌柜王占魁就要预订一百方冰。

取寒冬之冰,解酷暑之热,劳动人民用智慧平衡了冬夏。在冰面上,另一群人则巧借自然之力,弥补饮食之空。

通州北关五河交汇处,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但每当看到那条不起眼的盐滩路,都能瞬间将老通州人带回盐滩村的时代。

“通惠河在这里汇入北运河。所以古时商贸往来频繁,盐滩村是盐商屯盐的地方。”如今居住在新建村的居民林海,对家乡的历史很是熟悉。不过更绝的是,他有一身独门绝技——冰下摸鱼。

“我们这儿河多啊,冬天冰下摸鱼,那根本不叫摸,就是装鱼。”林海介绍,每逢大雪纷飞,河湖水位会快速下降。这使得冰下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水里冷、拥挤、缺氧……“这时候的鱼基本上就是休克状态。只要你敢下去,那鱼随便装。”

冰下的水比外面暖和。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个活计简单。相反,它很危险,因为冰下环境不可测和不可控性都很强。只有专业渔民,且父子同行才能操作。

正是有了这些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冬日里人们也能吃到鲜鱼。旧时渔民卖鱼,多半在通州城里的闸桥南北街。这一带常年有摆摊的小贩,往北京倒运的批发商也集中在此。热热闹闹的鱼市画面成为通州冬日里特别的仪式感。

冬天的玩意儿

初冬,张家湾镇里二泗村活动室时常传出锣鼓声。走近一看,坐车娘娘、公子、账房先生等20余个角色载歌载舞,推车赶路、上山过桥,甚至还有车轮发生故障、演员突然摔倒等情节。

随着春节的临近,一年中最盛大的演出也进入倒计时。整个冬天最热闹的仪式,就是庙会了。沿着发达的水陆交通,多元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一并涌入,逢年过节,各种大小庙会的敬神祈祷活动催生了大量多元的民间艺术。

小车会也被称作太平车。木质车架外蒙布,布上画车轮车架,套系在表演者腰间,如女子坐车状,另有一人“推车”。两人配合着表演动作,异常热闹。

张家湾镇里二泗村民间小车会已传承200余年。最初,小车会是庙会上的表演项目。这个“庙”指的就是里二泗村的佑民观。

据明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里二泗)前临运河,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此外,民国时期的《北京市志稿》也有记载:“里二泗河神祠四月四日有庙会,祠在张家湾运河之滨。昔年江浙两省漕运皆由内河,粮船至此停泊者数十艘,凑费演戏酬神。”

众多的庙宇给通州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艺活动:在马驹桥镇,三十余档十几种表演形式涵盖了高跷、小车、旱船、狮子舞、五虎棍、少林、中幡、杠箱、武术双石、大鼓等;永乐店镇的半截河武跷会属于武跷表演,动作难度大,技艺性很强,且走且舞,滑稽逗乐;漷县镇的徐官屯路灯老会属于文跷带唱的表演形式。这些活动大多在农历春节、元宵节表演。

庙宇棋布的漕运光辉隐没在历史洪流中,欢快活泼的人文印迹却镌刻在记忆最深处。冬日最热闹的仪式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薪火不绝。

早于小车会的里二泗高跷会,至今已有14代传人。眼下,演员们也在紧张地排练节目。里二泗高跷角色共14个人,多是《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人物,动作对力量和灵活度的要求更高。

耄耋老人徐宝瑞负责教授高跷。与小车会不同,高跷会中大多是少年演员。2008年,里二泗村村委会在村办小学制定并实施了培育少年高跷会计划,40多位青少年成为第14代传人。

徐宝瑞说:“里二泗高跷会是民间秧歌舞。三百年来经过代代口传身教,传承至今。”高跷会最大的特点是朴实无华,唱词丰富。至今他已保存了58首旧唱词,还改编了多首唱词适应新时代。

等初雪沐冬阳,等唇齿犹留香,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岁月里,无数的浪漫抚慰了寒冷。冬天横跨着岁末年初,充满着对过往的承继和对未来的憧憬。人们在新年的钟声里辞旧迎新,期盼昭昭如愿,岁岁安澜。

聚焦副中心

编辑:王可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