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养老服务改革需要凝聚多方合力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姜全保

2025-01-10 10:43 语音播报

锐评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完善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构建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三方协同机制。

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持续增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增加,预计2035年前后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养老压力持续增大。经过多年探索努力,我国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供给、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堵点与痛点愈发凸显。识别不同类型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着重推动养老服务分层分类,促进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分配,全方位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升级,成为养老服务改革的重点。

在此次出台的《意见》中,能清晰看到对于痛点的精准回应。首要一点,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通过分层级、系统性布局,目的是让城乡老年人均能获得适配、充足、可及的养老服务。我国老龄化面临的挑战之一,正是养老服务城乡、区域供需失衡,具体表现为农村老龄化程度深,但养老设施严重短缺,专业养老服务匮乏,社会保障和服务资源不足;城市虽有相对较多养老服务资源,但分配不均,社区、机构间协同困难。加快构建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从兜底保障到精准适配、靶向服务全方位覆盖,方能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在养老服务格局上,长期都有“9073”的说法,大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左右的老年人机构养老。轻度失能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中度失能老年人在社区养老机构接受服务,重度失能老年人在社区之外的养老机构接受专业化的护理服务,这符合我国失能老年人的实际养老意愿。此番《意见》提出,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打造“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旨在健全普惠可及的养老服务网络,契合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服务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当前,养老领域存在诸多难点,包括兜底性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不足,普惠性服务价格机制不健全、质量不高;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未有效激发,国有资本参与及闲置资产利用机制不完善,老年用品研发推广滞后;社会力量参与过程中,主体协同合作不畅、志愿服务管理缺失等。三方协同机制的关键在于,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市场遵循市场化原则,社会积极构建多元参与格局,三方各司其职且协作互补,共同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能。

在全力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进程中,适老化改造是关键环节之一。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最终需要将“适老化”融入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的具体形态中,从物理硬件到思想观念,从政策支持到服务供给,推动全链条、全社会协同参与“适老化”改造,才能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迈向新阶段。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