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二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独特展开方式
北京日报 | 作者 李怀印

2025-01-13 11:55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并且对全人类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会的条件下,古老的中华文明所经历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过程。

这种文明转型,在此前的中国历史上,仅有过两次。头一次是在四千多年前,华夏先民经历了一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伟大变革,其结果便是进入夏、商、周这样一些大型王国时代,其范围从黄河中下游不断地向外拓展,逐渐延伸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统一的文明体。第二次是在两千多年前,华夏文明经历了一次铁器革命,其结果是实现了农业、军事和政治转型的三合一。农业上中国从此告别刀耕火种,进入精细化农耕时代;军事上告别以战车为主力的有限冲突,进入以步兵为主的大型战争时代;政治上结束了列国竞争,进入秦王朝所开启的大一统时代。

国家转型提上议事日程

从19世纪开启的中国现代化,本质上是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运动的一部分。中国是亚洲和非洲大陆少数几个成功避免被欧洲列强所征服和殖民的国家,并且在经历19世纪的艰难图存和20世纪的伟大转型之后,正在以复兴的姿态和无限的潜力,重新走在世界各大文明体的前列。

中国的现代化,还是国人有意识地探寻最适合自身国情的生存、发展道路的过程。因此,谈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轨迹,不得不追溯到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正是在这本书中,魏源带领国人,第一次全面地认识中国之外的世界大势,提出“师夷长技”的应对之道。从那时开始,几乎每过半个世纪,中国的现代化都要经历一个关键的转折。

最初的半个世纪,从1850年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晚期,国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外来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避免被列强肢解、瓜分的命运。放眼近三百年来的整个世界,所有其他的庞大帝国或王朝国家都早已支离破碎,只有中国能够做到维持疆域格局的大体完整和长期延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概言之,在头半个世纪,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完成了两个必要步骤。一是顶住了外来现代文明的反复冲击,避免了既有疆域的分解和整个文明的衰亡。二是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终于摆脱了原有的“上国”心态,认识到中国要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不仅要“师夷长技”,还要变更整个国家制度,把国家转型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

完成几代人工业化梦想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这项任务完成了一半,也就是对外的部分。通过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国逐步恢复了关税自主,取消了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和设立在中国各口岸的大大小小的租界,恢复了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权,确认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并且在1945年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从而在政治上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任务的另一半,也就是打造一个在内部组织上高度统一集中的现代国家,到1949年随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战争的结束,也得以完成。

由此所形成的现代中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既大且强”。

“大”是指其领土面积、国土资源和人口规模。“强”是指其内部组织结构。正是在这种“既大且强”的体制之下,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第三个半个世纪,它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十年,以及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这半个世纪的最大特征,是中国的经济建设全面发力,完成了几代人的梦想,即中国的工业化。

未来十年是关键时段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大国竞争的条件下,花半个世纪的时间,实现中国的高度现代化。所谓高度现代化,有一个标准,就是人均GDP按当下不变价计算,到2050年前后,达到5万美元上下,接近目前排名靠前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的快速崛起,特别是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和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势头,引起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防范和阻拦。中国是否会因此掉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世人关心的问题。

但中国具备普通发展中国家所欠缺的一系列大国竞争优势。其中,既有数千年来华夏文明的历史演进所带来的内在优势,包括辽阔的疆域及其所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民众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其所带来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儒家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入世精神及其所孕育的勤劳、节俭的价值观,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个规模庞大且高度整合的国内市场,等等;又有20世纪前半期的历次革命运动所造就的高度统一集中的政权体系,及其所展现的巨大动员和调控能力。这些优势汇聚在一起,构成中国所独有的“元实力”,即一种源自文明底层且契合现代发展要求的力量,将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从当下到2035年前后,将是中国现代化最后半个世纪里面,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段。迈过了这道坎儿,一切将柳暗花明,水到渠成,最终完成发轫于185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二百年历程。

(作者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讲座教授)

京报读书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