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86岁的护士奶奶退休了
健康四川官微

2025-01-13 15:49 语音播报

热点

从16岁到86岁

护士奶奶工作的最后一天

2024年12月30日,是86岁的护士杨必纯在医院工作的最后一天。

这天她如往常一样,穿衣,出门,坐交通车,到医院,再看看患者,然后为她70年的护理生涯画上句号。

很多患者都见过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大家也许不知道,这位和蔼慈祥的老太太,曾是四川省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得者。

而她也用一生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从16岁到86岁,她人生80%的时间,都献给了患者和护理事业。

我们问她,您觉得人生有遗憾吗?

杨奶奶说,“有,我曾说过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但我没有做到。”

“以后就交给我们了!”年轻的护士们坚定地说。

在杨奶奶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这一刻,后辈们接过了前辈手中的灯,前方的护理之路依然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一起来读读杨奶奶的故事吧

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

国务院授予的“全国首批一万名有突出贡献专家”

四川省劳动模范

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

......

有人说

杨必纯是护士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18岁进深山

41岁回城市

85岁高龄仍在护理岗位工作

有人说

杨必纯这辈子就是为医疗事业而生的

杨必纯的故事

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她诠释了护士的职责和使命

提灯女神

照亮了无数人的生命之光

白衣天使

飞进八百里大凉山

△年轻时的杨必纯(后排右四)

1955年,16岁的杨必纯成为一名护理员。

两年后,医院要派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杨必纯第一个报名。

既然是自愿,杨必纯没有理由打退堂鼓,一头扎进凉山州在金阳县医院从事护理。

“不能让彝族同胞受病魔折腾!”风里来,雨里去,她送医送药到彝族同胞家门,足迹踏遍金阳县的村村寨寨:

一位彝族乡亲生病后,被巫医宣判无望后割腕自杀未遂。她连夜急行60多公里的莽莽山路,第二天清晨赶到,立刻给伤者缝合伤口,而自己却因劳累患上肺炎;

遇到流浪汉患者和无人照顾的患者,打针吃药、洗澡换衣,她包干到底......

在丈夫罹患癌症晚期时,尽管她满口答应:“我会抽时间多陪陪你”,可一旦有危重患者入院,她又“本能”地冲出去,即便在丈夫去世的那个中午,她仍然在忙着抢救病人……

十八岁进深山,四十一岁才回泸州,她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边疆少数民族医疗事业。

“只要还有一点力气

我都要用在工作上”

回泸州后,杨必纯仍然一心扑在护理事业上。

1995年下半年从副院长的位置退下来之后,她背起医药箱,当起了一名“城市里的赤脚医生”。这也是我市最先搞起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杨必纯利用仁和路一厕所附近的小屋,和另一名同事一起,走街串户,上门为老百姓作健康登记,建立档案、短短的时间内,他们记录了1000多人的健康档案,为社区内的老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知识。社区里哪些人有高血压,哪些人心脏不好,胃不好,她都了如指掌。

2000年初,杨必纯正式退休了,但她舍不得离开工作岗位,数次向医院请示,希望能够继续从事护理工作。她终于又回到了热爱的护理岗位,对护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协助年轻人搞科研项目。

没想到这一干,就干到了85岁。

“我热爱我的工作,虽然85岁了,只要身体还行,我还想天天都来上班的……”

退休后,虽说担任医院的“顾问”,但她干的全是护士的活。只要没出现身体不适或狂风暴雨的极端天气,每天都和大家一起上下班。

每天早上,杨必纯坐着单位的摆渡车从市府路院区到沙茜院区上班。她常去上班的地方是住院部19楼,去老年科帮忙。

“你刚做完手术,受不得凉。”在病房里,杨必纯帮一位老人盖好被子;

“你刚抽了血,棉签还要再多按一会,不要这么快就丢了。”在电梯间,杨必纯提醒一位小伙子;

“血脂正常,舒张压偏高了些,饮食注意清淡一些。”在护士站,杨必纯给一位患者测量血压……

老一代医务工作者言行,感染着整个医院,同事们时时感叹:“看到杨老在身边,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就算工作再累,委屈再多,跟她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她根本不像85岁的高龄老人,倒像个充满朝气的青年,永葆工作激情。”

“ 数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服务患者,心中时刻装着患者,深深感染着、影响着我们,全心全意对待每一位患者。”

从医一辈子

杨必纯经历过“束手无策”的痛苦

赢得过“医者仁心”的赞誉

也遭遇过“有理讲不清”的尴尬

她说

“对自己的选择,从没后悔过”

她还说

如果身体能吃得消

誓将工作进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16岁到85岁,我整整在医院工作了69年,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我就还要做点事,即便不能再给患者看病了,也可以给绝症患者一些临终关怀……”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