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业,要流量更要留量
北京商报 | 记者 张天元

2025-01-13 18:51 语音播报

深蓝智库

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其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高居首位。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是中央定下的基调。

落实到北京,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版本的创建过程中,怎样高标准打造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吃住游购”一体化消费场景;在成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双奥之城”后,如何整合空间和赛事,助力国际体育名城建设;在入境游爆火,“旅游+百业”“百业+旅游”成为共识后,如何实现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2025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北京商报推出特别策划——两会三人行,提振新消费。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喜隆多购物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东晖:打造特色商业接住胖东来流量

作为北京首家“胖东来调改版”永辉超市所在的购物中心,喜隆多购物中心天然接到这泼天的流量——1月12日,北京市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前,来自民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喜隆多购物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东晖在驻地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直言,打造有特色的商业是喜隆多购物中心成功接住“胖东来版”永辉超市流量的关键。

门店销售额达770万元、进店客流量20万人次、结账客流数6.6万人次……这是胖东来在北京调改的首家永辉超市恢复开业5天后,交出的成绩单。

作为超市界的网红,胖东来自带流量,调改后的永辉超市更是受到消费端关注,吸引消费者纷纷打卡,该家永辉超市所在的喜隆多购物中心更是感受到了这波“天降流量”,甚至带动了京西消费。

刘东晖向北京商报记者独家披露的喜隆多购物中心相关数据显示,在永辉超市重新开业后,高峰时段购物中心的客流提升50%;即便是客流恢复到平稳期后,购物中心的整体客流依旧保持20%以上的提升。

零售、商超、餐饮……丰富的业态构成了一个又一个购物中心,为消费者提供多样选择。在众多业态里,餐饮业态带来的流量不容小觑,专门的餐饮楼层屡见不鲜,首层出入口设置快餐门店也已成为常见策略。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窄门餐眼梳理发现,目前北京商场、购物中心商户总数排名前十的商业体中,餐饮业态占比最高的超40%。尤其是在购物中心刚开业时,大排长龙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这点在喜隆多购物中心上也体现了出来。永辉超市重新开业带火了商场整体客流的同时,其中喜隆多购物中心的餐饮业最为受益。据刘东晖介绍,永辉超市开业后,购物中心内餐饮业态销售额提升比例从20%到30%不等。

北京市商务局发布2024年北京商圈建设情况显示,2024年北京市新开大型商业设施17家,新开商业面积超150万平方米。2024年昌平超极合生汇、西北旺万象汇、副中心万象汇、海淀大悦城等大型商业设施开业运营,消费供给大幅增加。刘东晖表示,就商场业态而言,需要深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有个性有特色的项目定位及品牌组合,通过增加文旅属性、细致化运营及服务来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市政协委员、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张令:用大食堂形成社区消费聚集地

不仅是购物中心,超市业态同样支撑着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如今业态的属性可谓再次扩容。此前物美在门店中增加了大食堂业务,提供13元、19.9元两档自助餐,包含炸酱面、凉菜、炒菜、水果等产品,价格亲民,为消费者的一日三餐提供了消费新选择。开餐时间未到就有消费者开始排队咨询。

“物美大食堂作为物美今年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经在北京、天津等地开设门店。”张令介绍,就门店经营而言,物美大食堂增加了消费者在超市内的停留时间,带动了门店的销售额。从整个行业层面来讲,物美引入区别于传统零售的餐饮业态,促使整个超市行业反思创新路径,加速业态融合进程。另外,物美大食堂还为周边居民、上班族,特别是老年消费群体提供了卫生便捷、价格合理、品类多样的用餐场所,在促消费的同时提升区域生活服务业便利指数。

在多业态不断融合的背景下,超市业态亦在不断丰富自身功能属性。

在张令看来,物美顺应消费潮流变化和发展趋势,线上线下提升购物体验和商品品质,并依据大数据分析顾客购买习惯,重新规划商品陈列区域,优化门店动线布局,提升消费者购物舒适度。另外,物美还通过技术赋能购物体验,积极探索“AI+零售”,开发的例如智能防损、智能补货、AI客服等已经落地并取得了实际效果。

从夫妻店到连锁餐饮品牌,再到各区打造的食堂,社区餐饮近年来迎来了更多选手。不仅是物美,也有其他商超在布局食堂业务,拉动消费。张令提到,当下消费者对于性价比与便利性有着双重需求,企业也在努力提供更多元、高性价比的消费场景。物美大食堂凭借“平价餐饮+超市业态”的组合,一站式满足消费者饮食与日常采购需求,有力地促进了消费频次与消费金额的提升。

不仅如此,张令表示,物美此举还能够带动周边商业氛围升温。具体来说,位于商圈或社区周边的物美超市及食堂业务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关注,间接为周边小店、服务业态带来客流量,形成以物美为核心的小型消费聚集区,推动区域消费活力的整体迸发,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市政协委员、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总经济师相均泳:首店经济激活餐饮消费新动能

在北京不断推进国际美食之都建设的过程中,各种首店和特色餐饮门店为北京注入了强大的吸引力与新鲜活力。首店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更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汇聚大量人气,成为消费者竞相打卡的热点。根据北京市商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引进474家餐饮首店,占首店总数的59%。

对此,相均泳指出,首店经济正在激活北京消费市场的新动能,成为提振消费的生力军,提升了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成为推动北京商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首店经济以创新立本,为北京消费者提供了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从供给侧发力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激发出新的消费潜力。

近一年来,北京多个商业综合体相继入市,为北京商业注入了新活力。从近年来新商场或商圈的业态表现来看,餐饮已然成为流量主力军,强力带动消费迈向新台阶。2024年11月,美心集团旗下烘焙品牌PAPER STONE BAKERY北京首店在国贸商圈开业时,工作日下午仍引来不少消费者排队;同年9月,烤鱼品牌烤匠进京,甚至有消费者排队超9小时只为一口烤鱼,餐饮业态对于消费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相均泳认为,餐饮已经成为商场的流量担当,也是商场吸引客流的压舱石。消费者来商场就餐不仅能够提升商圈活跃度,还能带动其他业态的销售额,促进商场的整体消费情况。

餐饮乃是消费刚需,入局选手众多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赛道竞争激烈,这就要求选手需要练好自身基本功,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相均泳表示,北京未来餐饮消费呈现健康化、多元化、低碳化的趋势,消费者更加关注饮食健康,需求更加个性多元,关注餐饮文化,体现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建议有关部门继续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老字号来京投资,提供更多元的供给。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与餐饮企业共同宣传健康饮食,引导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并鼓励引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建设智慧餐厅,降本增效。

深蓝智库

编辑:杨子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