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两会|从这个热词,看首都发展的信心与未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崔文佳

2025-01-15 12:26 语音播报

长安观察

北京两会,向来被视作把脉发展大势、谋定首都未来的重要窗口。连日来,代表委员们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畅谈感受体会,提出真知灼见。这里头,被视为撬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关键支点的新质生产力,成为一大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重大部署。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创新高地,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千行百业赋能增效。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汽车产业链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去年在京生产新能源汽车约30万辆,京津冀成功申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细胞与基因治疗势头强劲,推动了一批原创技术领先的品种尽快进入临床,推动一批创新品种加速临床试验进程,推动一批重点品种加速申报注册。

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太空与地面手机直连的“翼阵合一”卫星技术难题接连被攻下,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设立,首条无人机配送航线开通……

辞旧迎新之际,“今年会更好吗”总是备受关注。特别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新情况,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有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生活于斯、奋斗于斯的人们,更加关注北京将如何谋划今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透过蓬勃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可以看到应对发展变局、掌握历史主动的答案所在。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表明,每一次生产力的质变,都会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今天,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不论是我们国家抢占制高点,完成由“后发者”向“引领者”的转变,还是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再当弄潮儿,在沧海横流中抵达更为辽阔的新天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都是关键所在。看清了这里头的逻辑关系,我们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虽然方兴未艾,但北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前景,让人充满信心与期待。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早在十余年前就开启了腾笼换鸟,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不断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经由前期改革,科技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成为促进首都经济平稳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此基础上大抓新质生产力,本身就相当于占据了先发优势。

还要看到,北京汇集了50家以上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超过7000家专精特新企业,独树一帜的智力资源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4年工作要点》《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相继落地,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一项项具体任务。循着既定路线图步步推进,科技资源优势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生产力的革命必然伴随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科技创新,更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近些年,北京统筹制定了“无事不扰”“税收优惠”“融资定向帮扶”等一系列方案;支持组建一批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探索基于信任的科研经费管理运行机制,申报项目时无需编制预算及说明,充分放权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等等。

一套政策举措的组合拳,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现行体制机制内,仍有一些痛点堵点。“‘内卷式’竞争对科技创新企业具有很大破坏性”“建议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持续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创新”“加速构建完善的AI人才体系迫在眉睫”……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给出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充分吸纳总结,相信会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拔节生长。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抓手,也是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的务实之举。让我们增强信心、真抓实干,不为局部的、眼前的问题所困,不为各种杂音、噪音所惑,集中精力顺势而为,推进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北京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我说两会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