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6 13:40
时隔十多年,北京古观象台展览首次上新:“遂古之初——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正在展出中,带领观众开启一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溯源之旅。以此为起点,北京古观象台将对现有室内展览进行全面升级。
“‘遂古之初’取自屈原的《天问》,我们希望借用诗句的意象,从天文学出发,探究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北京天文馆展览设计部主任宋宇莹说。
步入展厅,迎面便是13根柱子组合而成的影壁,模拟的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古天文台——陶寺古观象台。“柱子上,我们选取了《诗经》中与天文相关的诗句。”展览大纲撰写人张恩红带着记者一一品读:“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指的是同一颗星金星,“七月流火”讲的是“大火星”,“维南有箕,维北有斗”分别指箕宿和斗宿……策展团队还做了巧妙的呼应:抬头仰望,观众就可以在头顶一片公元前2100年陶寺的夏夜星空中找到这些天体。
要把深奥的古代天文学讲得浅显易懂并不容易。为此,展览在不大的空间里引入了丰富的互动装置。一个一分钟左右的视频浓缩了北极星近万年的角色变迁。“中国古代发展了以北天极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将距离北天极最近的那颗星称为‘北极星’。‘北极星’曾由不同的恒星来扮演。”张恩红说。伴随着画面的变化,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右枢、勾陈一都曾向北极无限靠近。而在利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大口陶尊展示古人时空观念的觉醒时,策展团队将展柜打造成一面透明屏,对陶尊上的图案进行了动画展示。
“展览位于北京古观象台入院后右手边第一个房间,相当于序厅的位置。未来我们会将其他展厅的内容进行升级、整合,使所有展厅的内容形成系统,为观众呈现中国古代天文学完整的发展历程。”宋宇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