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与“高调”辩
2025-01-16 14: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低调,有的人高调,他们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低调的人通常谦逊有礼,不会因为出色的成绩或能力而自高自大,对他人总是保持尊重和礼貌。他们不喜炫耀,不会一事当头生怕人家不知道,满天下地吆喝,陶醉于别人的赞扬和奉承。他们务实稳重,做事脚踏实地,注重实际效果,不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因为低调,没有咄咄逼人、盛气凌人,就像桃李不言,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议,容易与人和睦相处。

高调的人正相反,性格张扬、爱炫耀,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他们往往喜欢表现,乐于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才华、财富或社会地位,享受成为焦点的感觉。他们追求排场和面子,倾向于选择奢华、显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充满自信,有时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负或傲慢。由于过于张扬,他们可能会无意中触犯他人的敏感点,从而引发争议或不满。

现实生活中,低调的人很多,人们也更欣赏低调的人。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往往以卓著的成就和淡泊名利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尊敬。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第一线,连父母都不知道他从事的是如此伟大的事业。他淡泊名利,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核武器事业。

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地从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他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的真实工作。从1958年到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他生活俭朴、不争名利,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直到晚年,他的事迹才逐渐为人所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让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受益,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在生活中就像一位普通农民,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下田。他穿着朴素,对物质生活没有过多追求。他的研究成果虽然举世瞩目,但他本人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

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约翰·巴丁是美国物理学家,因发明晶体管和建立超导BCS理论而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个在同一学科两次获奖的科学家,但他本人却非常低调。他从不为自己辩解或争抢功劳,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也依旧保持谦逊的态度,因而赢得了同行和公众的尊敬。

与之相对应,生活中也有不少因高调招来非议的例子。比如,个别国家公职人员在公开场合佩戴名牌首饰,引发群众的不满和热议。尽管穿着打扮是个人自由,但作为公众人物和人民公仆,其如此高调的行为被认为背离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一些明星则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的财富、奢侈品或私人生活,有的企业家花费几千万元为子女举办婚礼,有的名人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过于张扬,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反感和批评。

这些低调和高调的现象背后,其实质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修养。当年,项羽杀进咸阳,一把大火焚毁了阿房宫,掳掠大批金银财宝,归乡炫耀时高调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由此可见,项羽把追求个人荣华富贵、衣锦还乡看作人生成功的标志。而刘邦的修养显然比项羽要高了,他每下一城,都要张贴告示安抚民意,开仓放粮济贫帮困,奠定了群众基础,最终打败项羽。

历史越是发展,人们的个性越是得到解放。低调不是压抑自我,不是泯灭个性。高调也不等于放飞自我、恣意妄为。低调、高调,既要有道,又要有度。符合时代的道德文化、公序良俗,就是有道;进退有据、举止得体,则是有度。


作者:

常山风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