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缅怀于敏: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2025-01-16 15: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为我国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他曾婉拒中国氢弹之父称呼,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今天是“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纪念日,一起缅怀,致敬。

(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他隐姓埋名28载

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他是“氢弹之父”

他是于敏

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家庭

而一生为国奉献

做着不平凡的事业

1926年,于敏出生于

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境内)

一户普通的人家

父母亲都是小职员

靠着微薄的收入一家人勉强能过活

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

亡国奴的屈辱记忆

让他从小立下重振河山的志愿

▲年轻时的于敏

1944年,18岁的于敏以优异的成绩

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5年8月6日

“死神”一箭射中了广岛心脏

全世界第一次见识了这种能在极短时间内

摧毁一座城市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于敏一面被核武器震惊

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

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

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从此,于敏便与理论物理结下一生的羁绊

1951年的一天

于敏被神秘地带入了

新中国的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近代物理研究所

当时

这里集中了中国所有核领域的顶尖人才

于敏靠自己的摸索

掌握了国内没人懂的原子核理论

又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

开国内之先河

从没留过洋,纯自力更生

于敏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

1961年,于敏被通知到钱三强办公室

钱三强直言不讳:“经院里研究决定

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你看怎么样?”

于敏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毅然告别妻子

从研究原子核转向参与氢弹原理研究

从此隐姓埋名28年

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

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他说,“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

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

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恩来立即部署:

一定在1968年之前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为了在1968年前

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1965年,于敏和几十名科研人员

开启了夜以继日的“百日会战”

除了已掌握氢弹的英美苏

当时法国也在抓紧研制

为尽早让中国挺直腰杆

于敏来到大西北

吃夹沙子的馒头,喝着苦碱水

忍受冬季零下30℃的极寒天气

只为完成氢弹的核试验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图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1967年6月17日

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

投下了一个降落伞

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

蘑菇云随之升腾而起

当日,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告:

“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用独创的“于敏方案”

让中国的氢弹在诞生之初就更适合实战

于敏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

然而他多次谢绝这一称谓

只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这是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代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在大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王新庆 摄

喜欢背诵《出师表》的于敏常说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1999年9月18日,73岁的于敏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坐在主席台上发言的他

是名字解密后第一次公开露面

2015年1月9日,89岁的于敏

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于敏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于敏先生雕像

2019年的今天

于老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

他兑现了自己对祖国的诺言

正是千千万万个

像于敏一样默默奉献着的人

托举起了让世人不敢小看的中国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几十年来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代人

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无数新时代的奋斗者

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感召下

努力拼搏

为实现中国梦

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

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一个名字,涤荡了人心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一起缅怀

这位为祖国奉献一生的民族脊梁


作者:

北京科技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