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北京市人大代表许泽玮:加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力度 加速推进数实深度融合
2025-01-17 15: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市人大代表 许泽玮

这些全球、全国之“首”传递哪些重要信号?新华网北京1月16日电(记者鲁畅、丁静、赵旭、李春宇)发布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体,高被引科学家人次居全球城市首位,备案上线大模型数量稳居全国首位,实现全球首例全尺寸人型机器人拟人奔跑……翻开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一项项硬指标、硬科技展示着北京创新之城的“硬实力”。根据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全球、全国之“首”释放哪些信号,如何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记者从正在举行的北京两会上寻找答案。

科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寻找抹布收拾洒到地上的牛奶,找到镜子及时清洗脸上污垢……区别于数据驱动的AI,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拥有与众不同的“心智”,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与人类3到4岁儿童相当。

前瞻性探索未来发展路径,北京在多个领域走在前列。

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长安在国家战略中作用更加凸显,北二号填补国内脑机接口技术空白;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完成600平方公里设施智能化部署。北京的创新绩效在农业领域也有可见度。报告显示,北京加快打造农业中关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启动建设,自主研发的玉米基因编辑技术国际领先;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万亩,粮食单产提高1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左右,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4个百分点。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日前首次发布的《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5》显示,北京在2024年度新质生产力城市中排名首位。

一体统筹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高被引科学家”指入选科睿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的顶尖科研人才,反映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这个词首次出现在报告中。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高被引科学家达431人次,连续两年居全球城市首位。在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北京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让“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互为支撑,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北京计划在2025年增加中小学学位2万个,吸引国外高水平理工农医类大学合作办学;在强化科技创新策划功能方面,北京将加强“三城一区”协同联动,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不少于300项;在筑牢人才竞争优势方面,北京将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聚焦战略科学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

积极拥抱新技术革命加速深度融合

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首位,自2019年以来保持在6%以上;截至2024年末,全市拥有独角兽企业1115家,总估值5949亿美元,数量和估值保持全国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1.1件,稳居全国首位……北京市统计局数据同样反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迸发新活力。北京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表示,面对全球数字化转型大潮,北京积极拥抱新技术革命,加速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科创优势领跑的重要因素。

报告指出,北京将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包括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等20个未来产业;加速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速建设光网、万兆之城,推动全市5G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建成2个万卡智算集群。瞄准未来着力点,北京市人大代表、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建议,加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力度,如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登陆北交所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降低企业上市成本,提高企业上市积极性。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

许泽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