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时,一位北京市人大代表的建议就被回复
中国青年报

2025-01-18 12:57 语音播报

热点

1月15日,中青报客户端刊发了一篇部分代表委员热议“人工智能+”的稿件,其中北京市人大代表张旭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建议。稿件发出不到24小时,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就对张旭代表的建议作出了回应。

张旭注意到,北京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企业、人才富集,可以说,科学+人工智能在北京都具有独特优势。但他也指出,目前北京还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协调不够;大学、科研机构与人工智能企业之间缺乏协同;数据和技术方面存在短板等问题。

因此他建议,加快研究编制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项方案,优先选择部分在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促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同时加强在京人工智能企业与高水平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的协同,并推动加强财政资助科研项目所产生科学数据的使用,让数据不断成为发现的源泉。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注意到记者的报道并作出回应。北京市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处负责同志(以下简称高技术处负责同志)表示,对于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他们时刻关注着。张旭代表的建议与北京市目前的规划工作不谋而合。在“人工智能+科学”领域(即“AI for Science”),北京已有相关规划布局,也是2025年北京要重点发力的方向。

高技术处负责同志介绍,在“人工智能+科学”这样的应用领域,还是要依赖于基础大模型的能力,科学领域复杂多元,各个细分领域对模型能力的要求各有差异。目前,北京已针对药物、材料、气象等标杆示范场景进行布局,打下重要基础。比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在解决药物研发、新材料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4年3月,北京成立的科学智能研究院,就是为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建设而成立的一个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试图打通企业、高校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北京多家新型研发机构,都与一流高校合作交流密切。目前北京也在与国务院国资委加强合作推动央企来开放场景,北京相关大模型企业参与,联动高校的前沿研究和需求,统筹多方,共同创造大模型和应用场景的结合。

▲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现场。

“数据是目前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张旭代表所提出的数据问题也是他们正在破解的关键问题。

早在2023年11月,北京就启动了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在北京市特定区域,建设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和数据要素集聚区,已积累部分经验。大模型爆发后,对数据数量和质量又有了更高要求。

2024年,北京上线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各地模型企业均可在这一平台下载所需数据。面对数据的版权、定价等难题,据了解,北京针对不同数据类型,采取“免费开源、积分共享、有偿使用”三种方式,鼓励优质数据资源共享。同时,为解决数据隐私和流通问题,利用长安链技术确保数据的可追踪可追溯,保障数据安全。

当前,人工智能已从“大学习”进化到“强思考”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工作。高技术处负责同志说,北京正在研发数据合成技术,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开源数据,同时加强逻辑数据的高质量标注,加强具身智能真实数据采集,正如张旭代表所说的,“让数据不断成为发现的源泉”。

2024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北京快速行动,于当年4月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加快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引领发展的若干措施》,三个月后三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性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该计划旨在2025年年底,推广形成一批标杆示范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计划也被写入1月14日北京市市长殷勇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北京有优越的创新资源,如何进一步巩固优势,在全国打造人工智能的发展样板,尤其在国际竞争中,更好地代表国家贡献北京力量,这是北京一直在思考的。”高技术处负责同志说,“人工智能+”是未来几年北京将重点推进的工作,它也是一个新领域,其演进路径尚未完全明朗。“我们将继续密切跟踪相关前沿、颠覆性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北京的人工智能发展体系。”

2025北京两会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