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最好的地儿留给一老一小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淑玲

2025-01-20 09:14

北京民声
进入
民生调查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我们小区环境建得特别好,几位90多岁的老人都被吸引出门活动了。”最近,家住海淀区燕园街道承泽园、蔚秀园等小区的居民对广场“微更新”赞不绝口。“我们对辖区内7个老旧小区进行了‘微更新’,目前已完成5个,还有两个正在进行中。”燕园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兴文向记者介绍。

路面坑洼、杂草遍地、休闲设施老旧破损、老人小孩没地儿晒太阳……这些问题在一些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燕园街道老旧小区“微更新”能否为其他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探索出一条新路?日前记者前往现场探访。

承泽园 

安扶手修康复道 老人从此爱出门

承泽园小区建成至今已36年,是燕园街道尝试“微更新”项目较早的老旧小区。这里住有居民1200余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近300位。因建成年代较久,小区内原来铺设的方砖路面破损严重,坑洼不平,一下雨就多处积水,居民出行不便。“广场面积小,脚下方砖还绊脚,老人打不开太极拳,大家也逐渐不爱出门了。”居民王先生反映。

接到居民诉求,燕园街道办四处筹措资金,决定以“全龄友好”为目标,按照《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对社区广场进行“微更新”,“希望改造完成后能吸引老人从家中走出来。”杨兴文说,社区广场的规划设计方案得到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指导,街道办责任规划师团队先后5次改稿,并经居民代表会议3次商讨才最终确定。

1月15日,记者来到承泽园16号楼北侧,一进广场南门,便见路口两侧各装有一个红色圆环扶手,灰砖步道铺设平整,一条红色沥青环形步道上施划有“0M”起步线及“140M”终止线。广场东部集中设置了十余处体育器材,其中由两面白色栏杆围护的长8米、宽1米的康复步道分外惹眼。“老人走路随时可能累,有扶手可助力,这个康复步道能帮着高龄老人多走几步。”一位老人说。

红色沥青环形步道特地做了里程标记。
居民遛弯儿自环形扶手旁经过。

“早上老人还爱来这儿打太极拳,”李女士绕着红色步道走了一圈又一圈。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前些日子体检发现血糖有点儿高,“医生让我饭后走半小时,现在我血糖指标已恢复正常了。”

广场上装设有十余个长座椅,正午阳光正好,老人三三两两地前来广场聊天、遛弯儿,加上广场改造时特意留下的古树、绿篱……整个广场环境怡人。“居家已久的几位老人现在也出门遛弯儿了,我以后也要多出来活动活动。”居民张女士笑着说。“以前这里的大方砖有不少是松动的,一不留神踩上即使不摔一下也吓一跳。如今再也不担心踏空了,从步步惊心成了步步舒心。”居民罗女士等人在微信群中留言,感谢街道办与社区的努力。

正午阳光正好,居民走出家门。

 蔚秀园

 整合球场增设滑梯 孩子有地儿玩了

借此次“微更新”的契机,蔚秀园小区门球场在荒废二十余年后变身停车场,社区原有的活动场建成球类运动场。在此基础上,1300余平方米的社区广场也铺上了蓝色塑胶地面,更换了新座椅,增设了儿童滑梯等活动设施。

门球场位于该小区16号、17号两栋住宅楼间,此前地面坑洼,杂物堆积,还有居民圈占种菜,导致邻里纠纷不断。经过多次踏勘,在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街道和社区想把门球场改为停车场,缓解居民停车难。一开始不少居民表示反对,燕园街道办主任杨兴文耐心解释,如此改造后,可将门球场功能并入社区东侧活动场,并提升小区北侧广场环境,小区休闲设施不但不会减少还会增加。居民们这才欣然同意。

1月15日中午,记者来到蔚秀园17号住宅楼北侧,只见一辆辆机动车呈“人”字形交叉斜放,只有北侧花坛处车辆呈东西向顺直停放。最初,记者以为车辆斜放是为方便进出,街道办责任规划师桂颖解释,斜停是为了避免车灯、车头直接对着居民家窗户,“最初我们也想施划直停车位,可以多停几辆车,但考虑到广场两侧居民的意见,才改成了现在这样。”

改造后球类活动有了专用场地。17号住宅楼东侧原是社区居委会组织活动的场地,如今重新铺设了塑胶地面,施划了各类标线,增设了乒乓球桌,这里成了乒乓球、羽毛球及柔力球等球类爱好者的“心头爱”。当日下午,虽然气温已开始下降,但几位居民仍兴致勃勃地打着节拍练习柔力球;运动场南侧,两名小学生已抱来篮球玩起来…… 

乒乓、篮球、柔力球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场地。

社区北侧广场内,整齐的绿篱、含苞的牡丹与蓝色塑胶地面相映成趣,旁边一位老人正享受着冬日暖阳。“这次改造特别贴心,你看那两棵大树,原来的树坑总是绊人,现在树干周围建起圆形座椅,座椅旁还设置了儿童滑梯,我们可以边看孙子边坐着休息了。”居民孙女士说。

儿童滑梯、照料座椅,看似无意,实则步步精心。

燕北园 

从“任何事都反对”到近96%支持 

在燕园街道7个小区中,燕北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距燕园街道办也最远。小区广场上的水泥蘑菇亭曾多处破损,石子铺成的路面遍地是脱落的石子,居民抱怨该小区是街道办的一块“飞地”。小区环境差,大家有怨气。308号楼旁有处空地,谁看了都说可惜,但怎么用都有人反对。

2024年9月起,对于该社区的“微更新”方案,街道希望大家商量着办。进门入户征集意见时,有居民想借此次整治挪走空地旁的垃圾存放点,有老人希望社区送餐……规划图修改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户我们都征求了意见,最终拿到了在308号楼旁建停车场的选票。”杨兴文高兴地说,街道及社区采取了问卷、电话、微信、入户等多种调研方式,征集到993户居民意见,其中949户同意修缮,同意率达95.6%。

有了民意的基础,后期的施工非常顺利。楼间空地建成了停车场,增加了71个停车位;旧砖墙改成了铁艺围墙,位于小区北侧的中心广场也得到了全面更新。

1月15日傍晚,记者经过停车场进入社区广场,只见有居民在红色环形步道上快走,廊架下有老人闲谈,还有老人在乒乓球活动区、健身器材区自得其乐。谈及社区环境新变化,一位老人当场朗诵起一首打油诗:“社区燕北园,空地多年闲;如何派用场,争议二十年;共同来商量,不怕有闲言;广场变美好,居民皆欢颜。”此次社区广场“微更新”,也令邻里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起来。

燕北园社区广场,标识牌分外鲜艳。

 专家点评 

应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人”身上

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曾参与燕园街道多个老旧小区“微更新”改造,他建议老旧小区环境“微更新”应把每一分钱花在“人”身上,“最重要的是,把阳光最好的位置留给老人孩子。”

李迪华说,在一些老旧小区,“社区广场”是个新名词,过去一般叫“社区花园”。在“花园”这个概念中,以植物为主、人的活动为辅,人的走路、健身和停歇等活动需求难以被满足,甚至被忽视。就像人们常见到的,在一些空间较大的花园,虽然植物茂密,但人的进入性较差,不能满足居民散步和小坐的需求。故针对该类老旧小区的环境改造,可增设能满足居民、特别是老人小坐、交流、晒太阳、康复及健身功能区域,“比如修建步行道、尽可能多增加座椅,这些改造能成功吸引老人走出家门,增加户外活动。”

针对承泽园、蔚秀园、燕北园等老旧小区环境更新,李迪华分析,老旧小区环境更新须从理解老人儿童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做起,才能设计建设出“照顾人”的户外环境。比如,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及年龄较小的孩童体力有限,可能随时需要停下来休息,故座椅或扶手非常重要;老人孩子走路步幅小、抬脚困难,这就要求场地平整;老人孩子反应慢、主动避让机动车能力弱,故老旧小区最好进行人车分流;老人视力不好,部分老人还有认知障碍,故环境标识要鲜明、容易辨别。

李迪华认为,户外活动、邻里交往对老人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老旧小区广场改造不应受面积限制,即便一个只有数平方米的空地,也可布置一把长椅,建成“小微广场”,“归结起来,就是环境整治应先照顾人,这也是判断广场好坏的核心标准。”

北京民声帮您办

编辑:张淑玲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