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最北段密云运河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12:2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大运河文化带是北京的三大文化带之首,大运河漕运最北通到哪里?很少有人研究。密云至北京通州间曾有一条密云运河,它是大运河北运河的延伸,也是大运河的最北段,北纬40.22度的密云城城西码头。这条运河从1555年动议修建到1572年真正能通漕运大船(浅船),历时17年,可见工程之艰难。

密云城西门外码头

密云运河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从通州土坝码头到顺义牛栏山,第二段是从牛栏山到密云城西门外。两段加起来总长130余里。《明实录·崇祯长编》卷34载:“查运河自密云直达天津,实为京东天堑。但由津至通二百余里,由通至密一百三十余里,中间水势高下参差,浅深不以一……京左漕河,发源塞外,汇万山泉源以入密镇,又从顽石流沙以抵潞河,自密至通计二百四十余里。”同一段文里,对密云到通州的运河长度有两个数字,到底哪个更准确,经丁宏志老师亲自驾车沿着运河旧址左堤路实地考察,130余里更接近现实。

最早北运河漕运只能通到顺义的牛栏山,因为潮河、白河两河在这里交汇,水量大,地势平缓,能行漕船。货物运到牛栏山后,全靠陆路运输,费用极大。

从牛栏山到密云城西门外码头的开通,使军粮运输从通州一直到达密云。“密云运河”的称谓最早见于明末清初政治家、藏书家孙承泽所著的《天府广记·漕渠》中“新开密云运河本白河上游,自牛栏山而下,与潮河川交汇,水势深广”。

明、清两代密云都曾通达漕运,且明代密云运河曾是长期支援边防、建筑长城、保卫首都的重要军供运输线。

为什么要修建密云运河

明代统治者为什么要修建密云运河呢?这与明朝中期塞外蒙古族重新崛起有关,明朝永乐年间,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密云县境成为京畿重地,县境北边又是当时的“国界”,因而密云又成为明朝国都的东北大门。蒙古部族经常结伙到明朝境内打劫抢掠,搞得京畿北界不得安宁。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年,公元1550年),俺达汗率兵攻破古北口,通过密云、顺义、通州,一路劫杀抢掠直抵北京城下,“京师震动”,这就是历史上的“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后,明廷加强北方防务,随设蓟辽总督,以增强京都北部防御,并加急修筑长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蓟辽总督从蓟州移驻密云,密云随成为“兵将屯结”的军事重镇,因而密云当时被称作密镇。隆庆年间,驻密云的蓟辽总督指挥调动蓟(州)、辽(东)、昌(平)、保(定)四镇,各镇设置协守。至万历四年,蓟镇协守共设三协十二路,密镇军事区被设置为协守蓟州西路(即常说的“西协四路”:古北口、石塘路、曹家路、墙子路),协守总兵戚继光驻密云石匣城。

如此军事部署,使行政上属于顺天府昌平州下辖的密云县,军事上又成为了蓟辽总督的驻地,县城成为蓟镇指挥中心。当时蓟镇驻军总额达十三万余员,大多驻扎于密云境,前线官兵分布于密云边境关口,有敌情即投入战事,无敌情则加紧修筑长城、敌楼、墩台及关堡营城。所以,密云境内的长城除古北口有一段北齐长城外,大部分为此时督造修建。

大量的军队驻扎在密云,人吃马喂耗费巨大,密云及长城沿线广设军粮仓。据《四镇三关志》和民国三年《密云县志》记载:密云城中有龙庆仓,石匣有石匣仓,古北口城中有古北口仓,大水峪有广积仓,曹家寨有广有仓,石塘岭有广丰仓,白马关有广储仓,墙子岭有广盈仓。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载:“嘉靖末,总督侍郎刘焘以密云兵将岁用粮米十五万石,悉由通州陆运至牛栏山,费多……”

明隆庆初年,总督刘应节向皇帝上疏,备述陆运粮草之艰辛:“故剥船自通州而上者,至牛栏山而止。若至龙庆仓则雇觅车骡,从陆输挽(运输),军民艰辛之苦,水次(码头)露积(露天堆放)之虞(忧虑),难以悉状。”(《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

十五万石粮食的运输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对军民陆路运输的艰难和码头露天堆放粮草的担心忧虑,折磨着刘应节这些官员,所以开通水运势在必行。

密云运河修建三阶段

修建密云运河,虽然势在必行,但不可能不受当时的各种条件和环境所干扰,总结起来,密云运河的修建,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驻密云的蓟辽总督杨博策划动议修建。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驻密云的蓟辽总督杨博经过实地考察调研,上书嘉靖皇帝《改河道济粮运疏》:“自牛栏山而下,白河潮河二水交汇,水势深广,舟行无阻。自牛栏山而上,白河潮河水源既分,支流自弱。查得密云城西原有白河故道,欲要于(想要在)杨家庄地方,筑塞新口,疏通旧道,使白河仍于密云城西径流,直与潮河交汇,则水势自大。牛栏山至密云,河运道可抵榆关,所谓白漕也,亦可舟运。”

并论述了开通密云运河的好处有四条:“白潮二河,合而为一,牛栏山以上,无论春夏,舟楫通行,漕粮可以水运,岁省脚价不止万金(每年节省运费很多),一也(这是第一条);怀柔顺义三河之民,苦于车骑之累,日渐逃移(都逃离搬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河工一成(运河一旦修成),三县免于驿骚(三县百姓免于运输的骚扰),二也;密云石塘岭、古北口、石匣营一带,绝漠穷荒(偏僻荒凉),生理鲜少(生存活下去的路很少),予见西北诸城,近水者必饶富,远河者必贫瘠,大概可推也,河运若通,江南诸货,可以渐至,地方殷富,跂足可待(翘着脚就可以等待了),三也;牛栏山近议建立号房,原为舍舟从陆,以备積贮粮储。不烦盘剥,号房可以不设,所省财力,又为不貲(最近动议要在牛栏山码头修建房屋,用于看守储放的粮食物资,如果开通了航运,不仅避免来回装卸搬运粮食物资的麻烦,而且房屋也可以不修建了,这样会省下很多的钱),四也……”

给皇帝的上书中,除了论述开通密云运河的好处外,对开挖运河所需的人工、木材、钱粮都进行了考虑:“惟兹密云河道,因其故迹,加以新功,比之通惠,其利虽同,其费且省。况人力取诸军夫,材木取诸山林,银米取之修边之余……”

杨博第一次任蓟辽总督时间很短,也就一年两个月,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至嘉靖三十四年三月(1554年1月21日—1555年3月23日)。因为他恪尽职守,当时,奸臣严嵩父子揽权,杨博一切不允通融,遭到严嵩恼恨。上书不久后,又因父亲去世,便辞官回家服丧,所以密云运河没来得及开建。

说密云运河没来得及开建,还可以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漕运部汇考十二<永平府志>》中找到依据。杨博辞官后的第三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职方郎中,被后人称为儒学大师、军事家、抗倭名将的唐顺之,因西北边境战争形势吃紧,蓟镇驻军缺乏训练,缺额严重,严嵩便派他为巡视郎中,巡视蓟镇,巡视了两个月后,唐顺之便写了《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一款,收录在《永平府志》中:“又蓟镇东西,无处不有巨川,上通关塞,下流入海,而未尝有一叶之舟。问之土人,则曰:浅滩巨石,怒水暴涨。盖臣常往闽浙,见闽浙人行舟石罅中(石缝),屈曲无碍,或拖舟碎石之上,亦不畏浅也。至于水之涨缓有时,水涨停运,水缓通漕,亦何不可。前人未暇经理者(过去没有人经营办理这件事),特以地在穷荒,不欲费财力于无用,非不可行之故也。今密云古北喜峰诸口,皆屯重兵,则聚粮不得不多。聚粮多则咽喉不得不利(运量要道要顺畅便利),河道之通,亦惟其时。纵不能通潮河于古北,通滦河于喜峰,而潮河可通密云,省陆运五十里,则先时总制杨博疏稿俱存,经理亦密(规划的也很严密了)。”

从唐顺之的条陈可以看出,牛栏山到密云城这段五十里还没有通船。蓟镇大河大川很多,“上通关塞,下流通海,”但这些大川大河上却没有一条船,什么原因呢?一是当地人保守,“问之土人,则曰:浅滩峻石,怒水暴涨。”意思是这些河流中浅滩巨石众多,涨水时水势凶猛,不适宜行船。二是当地官员没有发展眼光,以地方贫穷为借口,不愿在河运上进行尝试。所以最后五十里就通不了航。

密云运河在杨博任上虽然没有开建,但它打开了人们的思路,运输不仅靠陆路一条,水上也可以。他为后来的船运和漕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刘焘疏通潮河直达通州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至隆庆元年十月(1563年11月15日—1567年11月14日),抗倭名将河北沧州人刘焘任蓟辽总督,驻守密云。

这时已离杨博上书开通密云运河过去了整整七年时间,运河依然没有开通,据明代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卷下》和《天府广记·漕渠》中记述,密云官兵每年用军粮15万石,都是由通州陆路运到顺义牛栏山,再转运到密云,费时费力费用大。精骑射、通韬略的刘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动官兵,疏通了潮河,直达通州。

但这个潮河水运不是漕运,不能走漕运大船。关于疏通潮河这件事,《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中有详细记载:“嘉靖四十三年九月癸丑(1564年)。初(当初,指嘉靖三十三年),蓟辽总督既移驻密云,兵将屯结,岁用漕粮十余万石悉由通州陆运至牛栏山,转输密云,颇称劳费。至是,总督刘焘发卒疏通潮河川水,达于通州,更驾小舟转粟,直抵该镇,大为便利,且省就运费十七。上嘉焘功,诏赏银三十两,纻衣一袭。”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初蓟辽总督移驻密云时,一直到刘焘上任,密云驻军的十多万石军粮一直是陆路运输,即使是牛栏山到通州段也没有开通水运“由通州陆运至牛栏山”,是刘焘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发动广大士卒,疏通了潮河密云城到牛栏山段和牛栏山到通州段,“疏通潮河川水,达于通州”,他亲自驾小船运粮体验:“更驾小舟转粟,直抵该镇,大为便利。”

“小舟转粟”,说明潮河水浅,走不了漕运大船,但即使是小船,也省了很多运费,“且省就运费十七”,受到皇帝奖赏。

潮河水运的开通,是大胆的尝试,一破当地土人“浅滩峻石,怒水暴涨”,不适应船运的禁锢思想,为后来的“邀潮入白”,开通漕运,打下了实践基础。

第三阶段:刘应节“邀潮入白”打通最后五十里

隆庆四年十月丁末(1570年11月10日—1574年8月4日),刘应节代替谭纶接任蓟辽总督,第三年(1572年)他建议将漕运通达密云,这已经是刘焘疏通潮河小船运输八年之后的事情了。

刘应节给隆庆皇帝上疏说:“密云城外潮白二河皆巨流也,顷缘二水未合,舟楫难通。今近城东西之堤岸已成,杨家庄河流已改,臣等亲自放舟,自镇城(密云城)由牛栏山至顺义一带通行无碍,各处官船亦渐集密云城下。”

由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在没通漕运前,潮白二河经过改造后,牛栏山至密云段已具备通航条件,“各处官船亦渐集密云城下”,但这些船毕竟载量小,吃水浅。

那么,密云具备不具备通达漕运大船的条件呢?过去不具备,因为潮河、白河两条河没有在密云境内交汇,而是交汇在顺义的牛栏山,为了使两河在密云城附近交汇,具备通漕运条件,必须对两条河进行改道。首先看现在密云城西的白河,过去在距密云城约32华里现在的龚庄子村向西流去(现在的京密饮水渠密云怀柔段,基本上是原来没改之前的白河流向),根本不经过密云城,但密云城西原来有白河故道,所以刘应节上任后,在杨家庄地方“筑塞新口”,堵塞白河西流之水,他告诉皇帝说:“杨家庄之河流已改”。“疏通旧道”,使白河回归原来的河道,经马头山村西、白石岭村西,南流经密云城西,并在密云城西深挖河槽,河水靠近城西向南流,再转向西南。

小孤山为潮河改道之地,原来水直流,左侧为京承高速,右为京沈高铁,两条路之间和左右均是潮河故道,改道后,水向西流

再说流经密云城南部的潮河,在距密云城西南5华里左右的小孤山处径直向南流经提辖庄、宁村、河南寨至两河村出境,为使潮、白两河在密云城下游不远的地方交汇,就在小孤山处对潮河改道,引潮河水向西流,流至塔院庄(今十里堡村)外的西南方(约位于今潮白河会合口之西偏南),与白河合流。

现在的潮白河汇合口(左边为白河,右边为潮河)

据《明实录·神宗实录》记载,刘应节等人为了开通漕运,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改道后的白河段,为了防止白河涨水对密云城造成威胁,在城东北筑“三合土”堤坝保护城池。护城坝修好后,在密云城的上游疏浚河道沟渠,巩固已修好的堤坝,在密云城的下游改造潮河,“邀潮入白”,使潮河水并入白河,“合为一派,水深漕便,剥船可达密云无疑。”

为了让隆庆皇帝批准通漕运,他除了陈述杨博列出的通漕运的四利外,还列出了其他有利条件和好处;“密云环控潮白二水,天设以便漕者也(上天安排以方便漕运的地方),向二水分流,至牛栏山始合,通州运艘至牛栏山。以上陆运至龙庆仓,输挽(运输)甚苦。今白水徙流城西,去潮水不二百武(步),近且疏渠植坝,合为一流,水深漕便。旧昌平运额十八万石有奇(过去昌平的漕运额共计十八万多石),今止十四万,密云仅得十万,惟赖招商一法(只有依赖招商承运一个办法),而地瘠民贫,势难长恃。闻通仓粟多红朽(听说通州仓中的粟很多霉变),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而将本镇所折算的三万五千两白银留给京城的部队),则通仓无腐粟(则通州的仓库中不会有粮食腐烂),京军沾实惠(京城的军队获得了实惠),密云免佥商(密云免去召商之事),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皇帝答复可以。(《明史·刘应节传》)

据考证,刘应节上书是在隆庆六年二月,《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三记载:“隆庆六年(1572)七月丁亥,初通漕运于密云,寻复加密云漕粮五万石。”

密云运河属于北运河的延伸,密云开通运河漕运,漕运的船只有两种,一种叫“浅船”,另一种叫“剥船”。北运河的内河航运的漕船基本上都是这两种。浅船是内河航运的大船,造船用四百料,一般排水量在130吨左右;剥船是内河航运浅船的辅助用船,体量小,因为通州内的运河,水量小,遇到浅滩,就改用剥船卸下一部分,过了浅滩再把粮食装入浅船。造剥船用三百料,排水量一般在100吨以下,走不了浅船航运的内河,基本上都用剥船运输。

密云出土的万顺号剥船铁锚,高175厘米,重150公斤

潮白河段多浅水,虽经初步疏浚但还达不到行驶浅船的要求,又经几年的疏浚,潮白河正式通行剥船漕运,成为了密镇军需供应的主要运输线。据《四镇三关志》记载,万历元年(1573年),朝廷拨给密云道漕粮154810石,漕船(浅船)运至牛栏山,继以剥船运至密云城下西门码头,每船运米40石。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记载,明代一石约153.5斤,这个斤不是现在的500克,而是明代的594.6克。另外,明代的一石米,有精米糙米两种,一石米大约在92—94公斤左右,我们取他们的中间值93公斤,40石是3720公斤,也就是3.72吨,搬捣贮入龙庆仓。

为了运输这些粮食,当时使用剥船200只,水手400名,挽夫600名。并于次年在通州坐粮厅下增置密昌漕运户部分司,分司常设一名主事督运密镇本色米豆,由通州以船运至密云镇城交卸;同时,还安置漕运把总一员管运漕粮事务。尔后,为运密镇漕粮,特造浅船400只,在通州设置密镇经纪20名,每名负责领20只浅船。

密云运河运行情况

密云运河,明代通粮厅常称其为“密镇水道”,因水道宽窄悬殊,河水缓急不等,“多齿石壅沙”,水道常有淤浅。据《万历通粮厅志》载:密云水道有“沙浅157处”,通州至牛栏山有浅(淤浅之处)85处,牛栏山至密云城有“石浅水溜”72处,这些淤浅之处每年均需有“浅夫”进行疏浚。明代万历之前大的疏浚就有两次,一次是隆庆六年为运河通航疏浚,另一次是万历六年疏浚牛栏山至密云段。河道疏浚、漕粮护送、浅船修造等,均由通粮厅安排调度,其它军政部门协作。

清代密云运河仍旧通行漕运,只是运量低于明代。《清实录》载:“康熙三十三年七月辛卯,谕大学士等:密云县田禾失收,今年雨水甚大。着速行文仓场侍郎,将通州仓所贮粟米以一万石送至密云县。……乘水方盛,速行运到”;“乾隆二十四年五月丙申,……密云距通州尚近,且有水路可通”;“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壬寅,……古北口仓贮不敷……若在北仓拨给,须由水路送至密云,复由陆路运至口外”;“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戊子,又奏:濮州帮千总吴廷锡领运密云等处兵米,因遭拳乱,抢护运回德州”。这些侧面的实录,说明起码从康熙年至光绪二十八年,密云运河都在通运。但随着漕粮运输由“军民交兑”改为“官收官兑”,漕粮渐变为民运。到清代,漕运名为军队编制,实际上地方官府与民间水手成为漕运主力。除主要漕运外,民营水路运输也在密云运河上发展起来。密云运河,北端终点是密云城西门码头,中途有河漕码头、牛栏山码头,南端既有通州码头又有北运河相连,无论是漕粮运输还是官民商业运营,均为方便。清代,密云县域虽不再是边境军镇,但密云运河依然持续着官府漕运及民营水运。

到1901年,清廷宣布停止漕运,并相继裁撤所有管理漕运的机构和官员,存在了300余年的密云运河漕运画上了句号,但民营水运还依然存在,后来由于淤积,部分河段通航,一直到解放后的1958年修建了密云水库,潮白河才彻底告别航运。

康熙帝曾乘船从密云顺运河直达牛栏山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农历七月辛卯日,蒙古准噶尔叛军在大汗葛尔丹率领下东侵,到达乌朱穆秦(也写作乌珠穆沁,今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盟一带),康熙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胤禔为他的副手,率兵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远大将军,简亲王、信郡王为他的副手,出兵喜峰口,两路大军共同打击葛尔丹。

这还不放心,康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据《清史稿》本纪卷七记载:“(七月)癸卯,上亲征,发京师。(七月)己酉,上驻博洛河屯,有疾回銮。”也就是在这次征讨葛尔丹的途中,康熙皇帝病倒在了博洛河屯(也写作波罗河屯,今承德市隆化县城附近)。据《清实录•康熙实录》记载“上曰:此地寒燠不常,似难调摄。尔等谆谆叩请,朕暂且回銮。……(八月)庚申上驻跸古北口。辛酉,上驻跸石匣。壬戌,上驻跸密云县南新庄。癸亥上由密云县登舟,至牛栏山。甲子,上驻跸三家店。”

康熙帝病倒后,也正是农历七月到八月初,这个季节就是现在的阳历九月份,在塞外隆化这个地方夜里已经很冷了,白天有太阳还好些。所以康熙帝觉得隆化这个地方冷热无常,不利于调养病情,前方战事紧张,将士们还要为他的病情分心,所以决定回京。临行前,他叮嘱将领们要勤向他请示汇报,不要冒然行事。这时候,葛尔丹的军队已打到了现在围场县的乌兰布统了,两军将在这里展开一场血战,连国舅佟国纲都战死了。

也就是在这次回京的路上,农历八月庚申,他进入密云县境,住在古北口。辛酉日,从古北口赶往石匣镇,并住在这里。壬戌日,他从石匣又赶往下一站,住到了南新庄,南新庄也就是御道边的南省庄,现在淹没在密云水库里了。

癸亥日,康熙帝从南新庄赶往密云县城西门外码头,从这里乘船沿密云运河直达顺义牛栏山,并从这里上岸,到二十里外的南法信镇三家店村住宿休息。

昌平白浮泉和密云城西码头 谁是最北端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传言,包括一些专家,认为昌平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即使是通惠河开通的元代,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白浮泉位于昌平区马池口镇白浮村东北角龙山,龙山又名白浮山、龙泉山,山脚下有白浮泉,古时候水流湍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解决元大都(今北京)的漕运水源问题,遍访北京城周边,因为京杭大运河经过修延,只能到通州,通州离北京城还有五十多里,漕船运来货物后,在通州卸下,然后依靠人背马驮陆路运输进京,耗费极大,需要开凿一条新的运河“打通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北京城的运输问题。

为此,郭守敬经过考察,利用海拔落差,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为大运河北段上游水源,引泉水先西折再向南,走了一个“C”型圈儿,这样路途远了,但收纳的河水却多了,沿途拦截了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又汇聚了西山诸泉,《元一统志》载:白浮泉沿途汇集了王家山泉、虎眼泉、一亩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水泉、玉泉等水流,水量大增,流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向东南流汇入高粱河,注入积水潭,经崇文门至通州,彻底解决了通州至北京城50里的漕运水量不足问题。通惠河于至元三十年(1293)建成,白浮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的发源地,载入史册。

从白浮泉到瓮山泊这段水系叫白浮瓮山河,从昆明湖到积水潭这段叫高粱河,积水潭到通州这段漕运运河叫通惠河,是正经八北的通漕运河,积水潭是通惠河北京城的总码头,也是元代大运河的最北端。

由此首先可以看出:白浮泉到积水潭这段是不通漕运的,它只是元代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漕运最北段的水源,不是运河,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在明代密云运河、昌平运河开通以前,可以说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北段运河,积水潭码头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码头。

二是明代隆庆六年(1572)密云运河开通,它是京杭大运河北运河的延伸,从通州直达密云城西门外码头,是通漕运的,这是除修建年代外白浮泉和密云运河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三是经笔者实地考查测量,密云西门外码头位于北纬40.22度,东经116.50度,而白浮泉位于北纬40.11度,比密云城西码头更靠南。所以,密云运河是当之无愧的京杭大运河最北段运河,密云城西码头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码头。

主要参考资料:

《密云县志》(康熙、光绪、民国三年、1989年诸版)

《<明实录><清实录>密云史料选辑》《清史稿》

《天府广记》《四镇三关志》《万历通粮厅志》《北京漕运和仓场》

《昌平山水记》《元一统志》《日下旧文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永平府志》《明史》《皇明经世文编》《漕船志》《密云水利志》


作者:

孙明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