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生活|秦硕:书写未成年人审判法官的新时代内涵
2025-01-20 14:2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海淀法院)温泉人民法庭(少年法庭)庭长秦硕,是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官……然而,她最珍惜的身份,还是褪去所有这些光环后,一名简单纯粹的未成年人审判法官。因为,这里边倾注了秦硕一份绵延13年的热爱与坚守。

13年来,作为少年法庭的法官,秦硕用自己的责任心,将这些“偏离航线”的少年拉回正确航道,重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术业有专攻: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作为北京市法院的首批模范法官,十余年来,秦硕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千余件。专业精准、干脆利落、逻辑严谨,几句话便能紧扣重点、抓住关键,这是秦硕作为“专家型”未成年人审判法官的鲜明个人特质。

“不仅要办好摆在面上的案子,还要曝光和惩治掩盖在合法身份下的‘隐形犯罪’。”在秦硕看来,利用教师、亲属、邻居等“合法身份”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更加隐蔽,更须及时发现和依法惩处。

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秦硕注重在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条,用法律宣告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在“名师家教性侵案”中,秦硕针对被告人利用家教身份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对其作出北京市首例宣告“从业禁止”判决,即判决被告人自刑罚执行完毕或假释之日起5年内,禁止其从事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教育工作,该案入选当年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在学校外聘教职人员多次猥亵女童一案中,秦硕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教职人员依法宣告终身禁业,该案件获评“2022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

“在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熟人作案占比在60%以上,其中包括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职人员、家庭成员、邻居、网友等。”2020年,秦硕带领少年法庭总结海淀法院审理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尤其是熟人作案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向全社会警示涉未成年人“最黑恶的犯罪”。

全程帮扶,让“偏航”少年回归

无论是学生欺凌、校园伤害还是性侵未成年人,秦硕从不刻意回避涉未成年人的负面话题。“事情已经发生,对孩子的伤害无法逆转。我们无法回避,但也绝不能止步于痛心。”她坚持围绕案件展开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归纳其中反映的趋势、发现的问题,为全社会敲响警钟。

为了把一个孩子的事情“管到底”“管到位”,秦硕带领海淀法院少年法庭首创少年审判“首审责任制”,并结合“三审合一”综合审判改革,对于涉及同一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均由首审法官负责审理。

在秦硕审理的案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罪错未成年人。对于他们,秦硕认为,“除部分个例外,大部分孩子的善恶只是一念之差,只要适时拉一把,就能回到正途”。

她始终记得自己审理的第一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个校园里的好学生,只因为高三学习压力大,跟母亲赌气拌了几句嘴,就跑出去抢了别人200元钱。他抢劫的初衷是,要向父母证明“不靠学习好,我也能活着”。

开庭时,男孩认错态度良好,积极退赔财产损失,公诉人认为他的人身危险性较低。被害人在听说其犯罪动因后,也谅解了被告人。

在与孩子聊天过程中,秦硕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在孩子的家庭生活中, 亲人间的情感关怀和平等交流非常欠缺。秦硕依法对这起案件判处缓刑,并对这个男孩进行了多年的跟踪帮教。后来,这个男孩逐步修复了和父母的关系,并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

也是从这个案子起,秦硕开始重新思索“未成年人审判法官”这个词的含义。

“作一个判决很容易,可是能真正地挽救一个迷途少年却并不简单。”秦硕围绕“如何挽救迷途少年”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一起15岁少年张某某纵火案中,秦硕结合案卷和被告人实际情况,判断他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她邀请专家对其开展心理疏导后,专家判断这个孩子出现了精神障碍。最终,秦硕依法判了少年缓刑。从这名15岁少年被接回家的第二天起,一个名为“张某某帮教小组”的微信群成立了。这个微信群由秦硕牵头成立,她会根据孩子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教对策。

“其实,少年法庭的很多案子,是不能用‘案结事了’来评价的。”秦硕认为,除了努力从审判上做实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未成年人审判法官要做的还有很多。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一位因盗窃犯罪的未成年人刑满释放。特殊时期,秦硕联合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联系到铁路方面的公安、乘警和列车长,将这个孩子无缝对接地送回家。上车前,秦硕为他做好充分的判后教育,鼓励他重新开始生活。孩子也真诚地告诉秦硕:“我想去学门手艺,以后做个厨师。”听到这句话,秦硕发自内心地为他高兴。

安顿好孩子后,秦硕一行马上下了车。她心里想着——不能让正常上车的乘客发现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从现在开始,他应该正常地生活了。

为孩子多考虑一点,这是秦硕坚持多年的信条。每次有孩子刑满释放或缓刑考验期满时,秦硕都会告诉他们:“从今天起,你们要回归正轨、正常生活、健康成长。如有需要,我们一直都在。”

掌握“交流密码”的知心大姐姐

“未成年人审判法官的工作要从办案和判后帮教,更多地向审前预防延伸,帮助孩子和家庭避免伤害。”作为少年法庭庭长,秦硕想得更远、更多。在她看来,法院一家的力量是有限的,“孩子最终要回到他们的环境中去,要回到家庭、返回校园、回归社会”。

近年来,秦硕在审判之外,努力立足本职工作,促推“六大保护”融合发力。她以《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为契机,升级建立“N 次方”家庭教育联动机制,聚合法院、妇联、教委、社工等多方专业力量,开展涉案一对一家庭教育指导。

2023 年,面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多发频发问题,她探索创建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X”计划,综合运用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观护帮教等特色工作,促使家长、学校等主体合力保护被欺凌者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白纸,如果有人欺负它,它就被揉皱了一次。时间长了,即使它还是一张白纸,是不是也回不到原先的样子了? ”在一堂法治课上,秦硕以一张白纸为比喻,为孩子们讲解学生欺凌的危害。

在秦硕看来,“法治副校长”是未成年人审判法官身份中至关重要的一层。作为著名的全国基础教育高地,海淀区的生源规模长期以来位居北京首位。

多年来,秦硕坚持带领少年法庭送法进校园,“一校一课”“一题一课”,满足辖区校园的普法需求, 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法治的种子,帮助学校和老师更好地处理校园纠纷。

“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知识面更广、表达欲更强,你得跟他们聊后果、聊大实话。”在秦硕看来,亲和力和沟通能力更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秦硕平时会研读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书籍,以把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

在孩子眼里,秦硕是法官,是老师,有令人畏惧的一面。但更多的时候,她是掌握了和孩子们“交流密码”的知心大姐姐。

“我是海淀法院少年法庭的法官,我们在学校发现了这样一个小姑娘……”2023年6月及2024年4月,秦硕根据真实案例编排的普法小剧场在最高人民法院“六一”公众开放日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开放日活动中上演,给现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场“沉浸式”的法治体验。

近年来,秦硕将精品法治课融入校园“大思政教育”体系,带领少年法庭打造“律荫小筑”少年法庭法治教育品牌,录制《在民法典中长大》等网络课程20 余期,为学生、家长、学校定制各类法治教育课程和情景模拟剧数百场,影响范围涵盖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等中小学校,吸引10余万人次观看。

在一次课堂上,一个男孩反复欺负自己的同桌。秦硕一改往日的温柔,板起了脸对其开展校规校纪教学。“后来这个男孩全程规规矩矩坐着听课, 课后还主动给我交了一份保证书,承诺以后再也不欺负其他同学了。”秦硕欣慰地说。努力培育美好的心灵,也许这就是未成年人审判法官走进校园的意义。

追问:如何定义未成年人审判法官?

“未成年人审判法官如何看待自己?”秦硕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经历13 年的历程,秦硕给自己的答案是:“未成年人审判法官首先是法官本身。”

“未成年人审判法官不能取代任何一个社会角色。我希望能做到的,是用法治的力量,让每个社会角色都能更好地保护每个孩子。”

荣誉之下,秦硕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继续书写着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法官”的深刻内涵。

文章原载于法律与生活

作者:

海淀区人民法院官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