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0 15:27
《中华三圣经典心读》齐善鸿 著 华夏出版社
说起孔子,每一个中国人,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几乎都会受到他思想的影响。与中国比邻的国家,甚至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说起孔子,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他的思想,或者思考他的思想的正误。但若是能够像孔子那样做到“具体事务见品性与能力”“关心时代见抱负与境界”,也许就能够得到孔子的真传了。
孔子一生当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只是因为当时的记录能力所限,孔子的学生们也只能凭着记忆整理出了万余字的《论语》。很显然,这万余字的《论语》也只是孔子思想中的只言片语。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从《论语》中看到孔子的思想架构与逻辑的周圆,更能够看到孔子在实践理想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信仰级的意志和为人处世的修行悟道之心。
《论语》流行的解本通常分成二十篇,每一篇的名字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二十篇中包含着不同主题的思想,于是乎,学习中在看到某一个观点时,往往会前翻后翻去寻找类似的思想。很显然,传统的编排方法,对于想集中学习某个主题的人来说,有很多不便。
这次我注《论语》,完成了一个夙愿,就是重新按照主题来整理内容,这样就能够方便读者更加集中地学习和了解孔子某一主题的思想与智慧。本书重新提炼了《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并归成六个主题:一是好学,二是仁德,三是修行,四是作为,五是礼制,六是治理。
第一主题,好学。初看“好学”二字,很多人会将其理解成“劝学”。但孔子所说的好学,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力量,无须外部督促和监督,就会与万事万物、芸芸众生进行自动化的、智能化的对接,让自己的生命底色与一切相遇事物的核心与本质联通。这样的过程,与世俗的目的毫无关系,而是自得其乐,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明了世间一切,无忧、无惧。
第二主题,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仁”,而且将其作为思想纲领,其他一切美德都是“仁”的次一级的表现,都要接受“仁”的统摄。孔子自己将“仁”作为面对一切现实的核心纲领,甚至可以说是作为自己的“信仰”来践行。孔子认为若是没有“仁”,也就没有“人”,这个“仁”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也是引领人走向巅峰的神圣力量。难怪有人说,几大圣人中,老子发现了“道性”,佛祖发现了“佛性”,六祖惠能发现了“自性”,孔子发现了“仁”,阳明先生发现了“良知”。总之,他们都发现了生命中最神奇、最强大、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孔子所说的“仁”,可谓一种极其霸道的程序:不管别人如何做,也不管别人如何待我,我心中只有仁德这样的根基和方向,任何的外部力量都无法动摇之。
第三主题,修行。很多人活到知天命的年纪会感慨地说,原来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有一些主动修行的人会说:主动“修理”自己就是一种觉悟,因为我们都不完美,我们的当下并不是人生中的美满巅峰。为了追求终极的完美,我们就要不断地“修理”自己。进入修行轨道的人自然知道,当被别人或者某些事件“修理”时,即在接受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化,也是一种特殊的恩遇,甚至是造化。当修行成为一种习惯时,也就是无须刻意调动意识就能主动地随时随地“修理”自己时,人就无时无刻不在成长。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就会成为那些不修行的人眼中的奇迹。
第四主题,作为。孔子看到了人间万象,你我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触:君子的作为让我们舒服和感动,而小人的作为让我们痛苦和不齿。说起来,世上没有人誓做小人,可世上的小人从来没有消失过。没有人喜欢做小人,但清楚小人标准的人又很少。几乎人人都想做君子,但清楚君子标准的人也不多。
《论语》中“君子”二字出现频率极高,孔子与弟子们在交谈中时常会提到君子与小人的话题。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若想做君子,总结一下《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标准性描述,就会豁然开朗。
第五主题,礼制。“礼”或者“礼制”,在中华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礼制就是用一种文化的力量建立社会秩序。这里涉及它的四个核心属性:一是规矩,二是文化形态,三是建立秩序的目的性,四是超越兽性的人性。可以说,人类的礼制,是从文化与制度上彰显人类独有的文明。成熟的人会将自由置于自我约束之下。
第六主题,治理。关于治国理政,孔子有一个基本的逻辑:首先人要好学,然后夯实自己的仁德,自觉遵守并娴熟运用礼制。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越位,更不能僭越。以忠恕之道理解别人,以中庸之法处理具体事务,用仁德的宽广心胸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辅佐有道的明君,绝不霸占位置苟活而不作为。
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谈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也就是《论语》中被反复提到的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六大圣贤。孔子的潜意识中有这样一种设置:圣人负责治国,君子负责辅佐。
当弟子问到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时,孔子提出了“尊五美,屏四恶”。这在当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华三圣经典心读》包括《道德经心读》《论语心读》《坛经心读》三部,共五册,《论语心读》是其中一部,共三册。愿读者在“既学又用,真学实修”中领悟先贤的智慧。
(作者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