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周期率”误以为历史规律
北京日报 | 作者 冯敏飞

2025-01-20 15:29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1945年重庆国讯书店出版的《延安归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的《中华复兴十讲》

最早知道“周期率”,因为著名的“窑洞对”。那是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与毛泽东谈及这个话题。黄炎培诚挚地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呈“周期率”,“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听了,觉得“这话是对的……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如今,民主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因为“周期率”话题热门不衰,于是想进而了解“窑洞对”详情,便寻读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与《中华复兴十讲》。原来,早在赴延安之前三年,黄炎培曾在成都举办“中华复兴”专题系列讲座,说有人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给他谈自然周期率,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相通的,并有人给他画图说明一个家庭兴衰成败之理,进而揭示民族兴亡周期率。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以家喻“家天下”并无不妥。破解“周期率”的方式,黄炎培认为敢死就是成功,怕死就是失败,那是针对抗日战争特定历史时期而言。

“周期率”可谓中国一种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三国演义》开篇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总结三国之前千古中国历史现象,也符合三国之后千年中国历史轨迹。然而,就在罗贯中写完《三国演义》之后,明清之交开始发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12年中国帝制结束,步入共和时代,内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梁启超在1902年的《史学之界说》中说道:天地间现象为二,一是循环之状,去而复来者也,为自然科学;二是进化之状,“往而不返者也,进而无极者也;凡学问之属于此类者,谓之历史学”。现代学者更是认为:“今后中国的历史将不会和前一周期一样,也就不能利用过去的历史记录,来完全预测今后发生的事件。”

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这种统一与分裂的循环只不过是一个偶然现象,从世界史上来看它并不存在普遍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分裂统一循环论只不过是后人强加的一个观念性的结论。”

其实,中国人本来更早明了自然与社会有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不相同。例如《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荀子》曾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将孔孟思想中的“道德之天”还原为纯粹外在的“自然之天”。可是,后儒董仲舒等将天与人的关系加固起来,人们很容易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相混。

我试图以此说明:“只要及时深化改革,超越中兴,完全可能让历史走出治乱循环圆周式的轨迹”,即跳出“周期率”,而呈射线式发展。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