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时候,由于交通闭塞,房山区西部的大房山本是一处幽僻之所,徒有壮丽的山峰、茂密的山林和潺潺溪水。当东部的良乡更替着一幕幕繁华时,西部的大房山却一向渺无人迹,偶尔于风景佳处坐落着几处禅宫、道观而已。大房山金陵的出现使古老的大房山顿然生色,临河界谷封堠比立;诸陵箕布,兆域百五十六里。涿州刺史提点山陵,奉先县雄居陵关。山陵时祭,陵使络绎。天子常谒,轺来辇往。金陵,这座大房山麓的帝王陵墓群,不仅点染出大房山的繁华与神圣,也造就了古代房山西境的繁荣。
卢沟清绝霜晨住,步落月问倚阑父。
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
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
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
这是元代散曲家冯子振所作的《鹦鹉曲》,咏叹的乃是《燕南八景》,曲中的“道陵前夕照苍茫”,描绘的便是大房山金陵中的章宗道陵。
章宗道陵,在九龙山下。章宗皇帝,讳璟,小字麻达葛,显宗嫡子,大定二十九(1189)年春正月,世宗驾崩,章宗即皇帝位于柩前。章宗是一位文雅风流的君主,史书称道他“博学有俊才,喜为诗,工真草”,仅从其存世的四十余首诗看,也算得上有金文坛屈指可数的人物,其成就冠绝一时。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于是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璨然成一代治规。但是他过于强调文治,对北方蒙古的强大,未采取有效防范,而且内宠干政,疏忌宗室,临终又把皇位传给了平庸无能的卫绍王允济,为金朝的衰落埋下隐患。泰和八年(1208)十一月丙辰,章宗崩于福安殿,终年四十一。大安元年(1209)二月甲申,葬在九龙山下的道陵。
有人猜测,章宗当朝时,金朝太平日久,国力强盛,道陵应是章宗在世时就已动工兴建,该是大房山帝陵中最富丽堂皇的一座,而冯子振的《鹦鹉曲》分明是道陵辉煌的见证。
道陵夕照作为燕京八景,始于道陵礼成后的金代晚期。这阕散曲表明,到了元代,大房山金陵的道陵,仍以“道陵夕照”著称于世,与“卢沟晓月”“蓟门烟树”“金台飞雨”“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等同为“燕南八景”之一。而金元更替,并未给大房山陵造成破坏,有元一代,金陵成为燕京的一大景观,尤以道陵为世人爱赏。
明代延续了自金历元代的燕京八景,道陵夕照一向是京南胜景。明人唐之淳曾以《道陵夕照》为题,赋诗咏诵:
房山秋气深,陵寝久芜没。羊马穴苍鼠,麒麟卧秋月。凄凉雄图尽,寂寞王气歇。空遗夕照明,遥瞻孤鸟没。有祠山之傍,圣代重先烈。雁鱼固无灵,蘋藻礼不缺。侧闻三史统,南北互驰突。董狐无其人,于此一惨怛。
明景泰二年(1451),印宗和尚云游到京畿西南、涿郡西北,特地前往大房山金陵一观,他此行的目的是重建九龙山后连泉顶的连泉古刹。该是久闻“道陵夕照”之胜,在连泉访刹之前,先到连泉顶前山游玩金朝章宗古墓。印宗是山西万泉县人,初礼净能为师,后朝终南山,参礼东明、大潮两位高僧,受法传衣。印宗重建连泉寺,度僧徒数百,成为连泉古刹的重开山。印宗与道陵的因缘际遇,使他成为道陵历史上唯一留下名号的游赏者。
印宗游赏的道陵与金帝诸陵,一向得到明王朝的祭祀。明代晚期,女真人后裔满族人在女真人的发祥地东北崛起,大明王朝屡战屡败,明统治者惑于形家之说,认为是满人的祖陵大房山王气太盛的缘故,天启元年(1621)罢金陵之祀,天启二年(1622)派出大批人马,摧毁陵区内所有建筑,章宗道陵遭受灭顶之灾。
明崇祯三年(1630)五月初,清兵一度突破长城,三千铁骑杀到房山县城外,本县典史、生员孟宗孔、张养中、张绳武、赵嘉胤、刘光远、马出图、董之渲、陈如吕,随往九龙山祭祀章宗道陵。
清顺治、康熙、乾隆三朝,修复了金太祖睿陵、世宗兴陵,竟未及章宗道陵。
不过,直至清康熙年间,道陵夕照仍与太液睛波、琼岛春云、蓟门烟树、西山霁雪、玉泉流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并为燕京八景。乾隆年间,道陵夕照才退出八景之列,为金台夕照所取代。
而今,九龙山默默守候着苍茫的陵寝。夕照依旧,道陵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