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09:42
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并且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一在这个战略下。那么,城乡融合是一种什么形态,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在哪里,乡村系统如何在这个形态下重构?
本刊约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作答。
我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城乡融合关键是形成城乡连续体
从城乡二分到城乡融合,是一个范式的转换。不能再将城市和乡村割裂开来讨论。中国的城市化率已接近70%,也就是快达到城乡融合点了,很多地区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了,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构建城乡连续体。
都市圈的发展被不断强调,这是对的,但我们很多都市圈是没有辐射能力的。总体而言,都市圈的特大城市都发展得不错,集聚了大量的人口、经济活动,但是它的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再看地级市,我在全国各地调研时发现,老的地级市发展和集聚能力还不错,但是很多新“长”出来的地级市就相差很大,这一轮城市扩张,地级市表现抢眼,他们有了人事权、各种指标权,但它们只是行政面积扩大了,没有装多少人,建了很多园区,但没有多少产业。在很多地方,地级市不仅没有成为城乡连续体的一级,反而把上面跟下面给断掉了。
县一级本来的功能是两个,一个是治理,县安则天下安,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城乡枢纽。我们看到很多老县城的功能是非常齐全的,既有政治功能,也有经济功能,更有城乡服务功能。在我看来,县城是城乡连续体最重要的枢纽。县城是农民城乡转型中的“第一站”,农民进镇不叫进城,只有进了县城才算。县城也是农民返乡的落脚地,我们现在提返乡,说农民返乡回村,这是不了解实际情况。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人返乡真正返回的是县城。但现在县城正在逐渐失去城乡枢纽的功能,县城的人口大量流出。
我们一直说有两个城镇化率,全国来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但在县级层面,这个数据是反过来的,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不少地方,县城出现了衰败的迹象,这种衰败直接导致了镇和乡村的衰败。县城衰,就带不动县以下,镇和村作为农村的经济社会空间也就衰了。
县城是城乡连续体的“腰”
我们怎么理解县城在城乡连续体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县城是城乡连续体的“腰”。这里举两个地方案例。
第一个是江苏。江苏是我国最典型的县级发展很强的地区。县和镇的经济从过去到现在发展都非常好,一些五百强企业都在县里和镇里。江苏全省的城镇化率很高,它的县级城镇化水平比全国都高。江苏的都市圈发展得很好,因为它是以县和镇经济基础为支撑的都市圈,而不是行政性的画出来的圈。在江苏,县域是和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县城在城乡连续体和形成都市圈中具有独特地位。只有县城的发展能力强,都市圈才能形成更结实的一体化格局。
第二是浙江。浙江是县域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千亿县就达到28个。浙江创造了省直管县体制。浙江曾经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一些经济实力强的“镇”作为小城市发展。它们依托县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其经济主体实际上是在县级。围绕县城的发展,就形成了几个都市圈。浙江的例子还表明,县域融入城乡连续体以后,将深入影响到这个连续体的末端,浙江创造的“千万工程”(乡村建设)实际上是基于县城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如果没有县城的发展,独立搞乡村建设是不可持续的,乡村地区如果不能接入“连续体”的话,就算花了很多钱搞建设,结果也是发展不起来的。村庄的发展也一定要纳入县域的城乡连续体空间。
城乡融合与城乡连续体构建
首先是重新考虑县城的定位。在重构“大都市—县—镇—村”的城乡空间体系中,每个层级都要实现功能支撑。其中县城应当成为城乡融合的主要枢纽,聚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各类新业态,并将县镇村融入都市圈发展体系,让他们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其次是县域产业体系。未来县城产业应当更多考虑“一县一业”,同时发展很多产业并不现实。最重要的是找到产业规模化的方式,实现产业链的集群化发展。同时还要实现精致农业,通过提高单产与价值回报,来实现小农的规模化与精细化。当然,要探索中国特殊的人地关系、人村关系下的农业模式,还需要考虑中国乡村空间格局的优化与适度集聚,实现土地的规模化、人口的集聚、设施水平的提升,从城市回村的人也可以在这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城乡连续体中的系统重构
一是思维转变。从原来城乡二分的思维转向城乡融合思维。不要继续用原来单向城市化的思维来搞城乡融合。现在一些同志脑子里的城乡融合实际上还是两分思维。单向的城市化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一定要有城乡融合思维。城乡融合是一个城乡连续体,我们要把从乡村一直到都市圈的整个连续体作为城乡融合的形态。
二是分类进行城乡融合空间构建。第一个是大都市区,大都市区就是从村到整个特大城市形成一个连续体。第二个是郊区的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空间的形成,第一个阶段是郊区化,郊区化就是城乡融合。一些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一定要形成跟郊区之间的联合。第三个就是县域,即县域的城乡融合,以县城为载体、到镇到村的城乡连续体的构建。
三是乡村系统重构。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把乡村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不能把乡村当作单因素。我们原来农业的思路是单因素思路,搞规模经营、搞机械化以及劳动力流动,基本上都是单因素考虑的。我们一定要注意乡村是一个系统。整个中国传统的乡村,实际上村庄是个单位,中国的乡村不是只有农户。整个乡村系统是“人—地—业—村”,一个都不能少,人口、土地、产业和村落四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乡村系统。我们现在乡村的问题在于——它是系统失衡的。当人地关系不能有效改变传统社会结构的时候,产业必然还是传统的农业,还是生计性的农业,而不可能是有竞争力的农业。农业结构越来越单一,整个成本不断上升,收益下降,产业没有竞争力,最后导致乡村没有人气。所以,人一定要市民化,人地关系一定要重构,人地关系重构以后形成土地的规模化,村落的适度集中,形成中国未来的乡村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