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长安街知事 | 记者 刘晓琰

2025-01-21 12:00 语音播报

时事
进入
长安街知事
看更多
+ 订阅

2025年1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的“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五届(2025年)人大重阳“迎春论坛”在京顺利召开。会上,人大重阳发布《全球金融治理:新困境与新应对》《不要迷茫,不要慌张——冷静看待2025年后的中美竞争》两份研究报告。

人大重阳院长王文在发布报告时介绍道,《全球金融治理:新困境与新应对》报告显示,当前全球金融治理遭遇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影响变量,包括G20机制面临自形成以来最大危机的“体系空心化”、全球金融治理尚未求解的新难题“国家金融化”、让全球金融治理的根基遭破坏的“金融武器化”、“去中心化”全球金融治理的新难题“货币虚似化”以及“债务天量化”。下一场更大规模的全球金融海啸可能并不遥远。

《不要迷茫,不要慌张——冷静看待2025年后的中美竞争》报告则指出,中美竞争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博弈,既包括对发展模式和科技主导权的争夺,也蕴含了外溢效应和发展机遇。这种竞争不可避免,但同时也为中国改革与开放带来新要求和契机。报告同时回顾了自特朗普2017年上任以来中国成功应对美国竞争的五大战略方向,总结并警示当前中美差距拉大的五大发展指标,归纳了树立战略自信、克服“恐特症”的四大不等式,以及同美竞争的五大关键要领。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表示,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新渠道和新产品,与国际金融产品对接,服务实体经济。

前中东特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吴思科指出,美国长期以来将中东视为其维系全球霸权的重要支点,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其对以色列的偏袒可能会为中东地区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加剧该地区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中东地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和解潮。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在中东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理念和主张在中东地区越来越受到欢迎和认同,这标志着中东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也是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一个重要缩影。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前副会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曹远征认为,2025年的宏观经济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现有的全球宏观调控政策能否持续,二是降息能否持续。过去几年,美国脱钩断链的挑战下,全球化转换了方向,但产业链并没有沿着美国预期的方向发生转变,反而在“一带一路”展开,出现了新机遇。中国坚持扩大内需,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中国经济超大规模性,坚持对外开放是对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这是对未来的希望,也是对2025年一个预期。

在迎春研讨一“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多远”环节,人大重阳研究员刘英认为,从全球政治经济周期看,世界面临三大世纪冲击:保护主义关税战冲击以WTO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孤立主义退群潮冲击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治理体系、扩张主义主权战冲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全球经济分化存在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加之近年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处理速度空前,金融风险并未消除,但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也不再单靠一国。

在迎春研讨二“特朗普 2.0,新冲击还是老套路”环节,《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丁刚表示,特朗普上台后对华政策虽有 “风” 但无 “险”。他上台后将聚焦国内问题,但对华强硬政策仍是其施政的标配,会延续军事和经济施压。同时,他以 “交易型外交” 著称,并非完全排斥谈判获利,在农产品贸易、供应链合作等经济领域,中长期或寻求 “利益化缓冲”。此外,中国管理中美关系的经验日趋成熟,未来将更主动地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

在迎春研讨三“2025 中国经济复苏会有多强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赵锡军指出,2024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5%,第四季度政策作用显著,市场信心和景气度提升。2025年财政支出将聚焦民生领域与内需刺激,政府债务与企业融资规模有望持续扩大,消费需求扩张将成为增长主引擎。同时,全球经济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中美关系及国际货币政策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需持续关注。政策实施到位将助力2025年经济进一步恢复,但需警惕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编辑:郭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