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14:04
387年前,徐霞客万里遐征来到云南,开启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旅行。他看山、看水、看生态,留下了25万字的《滇游日记》。其中写到,“临安(建水古称)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余一至滇省,每饭未尝忘钜鹿也……念此三洞,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
这个曾让徐霞客思慕多年的地方就是如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农历八月初一,徐霞客得偿所愿。本月初,记者也跟随北京市民政局到访建水古城,感受徐霞客当年的震撼。
晨晖照耀在朝阳门上,唤醒了整座古城。不消一会儿工夫,云南边陲的“交响乐”就奏响了:车辆驶过石板路,紫陶敲击碰撞,古井里的水桶左摇右晃,舞台上的演员放声歌唱……这些或婉转或悠扬,或清脆或欢快的声音虽有改变,在这具有1200余年历史的古城仿佛从未中断。
漫步街头,随处可见和紫陶相关的元素。“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紫陶就产自建水。手工艺人徐建伟拥有两家紫陶店。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自己的工作室带徒弟、制茶壶。“我家几代都做紫陶”,徐建伟的记忆里,父亲做紫陶茶缸最拿手,“盖上缸盖闻不到任何味道,打开盖子满是茶香扑鼻。”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县内五彩山上特有的五色泥,通过近20道工序烧制出赤紫色的陶器。高含铁量和细腻的质地赋予紫陶器“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优点。建水陶土成本不高,因此格外注重装饰。作画、雕刻、镂空……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流互通,提供给一代代艺人源源不断的灵感。
“阴刻阳填是建水紫陶最鲜明的技术。”徐建伟边解释边操作,手中的刻刀在壶身游走。“阴刻”是在初坯上进行雕刻,“阳填”则是在底面凸凹起伏较大的地方,将彩色泥料填入单色线条的凹槽中。看似简单的技术,实则受制于不同泥土的膨胀系数、温度控制等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徐建伟认为,紫陶器具上的画作就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在建水紫陶上你可以看到笔画流畅、弧线优美的彝族文字和漆器风格图案。哈尼梯田、蕨纹、铓鼓、哈尼樽、哈尼斗的器型灵感则源自于当地哈尼族文化。”近年流行的“残贴”上则装饰有王羲之、颜真卿、欧阳修等书法大家的作品。陆游诗文、对联、印章等优秀的汉文化在紫陶上的运用也更加丰富。
“铛——”在建水古城北门的城楼上,“城主”奎耀斌在向客人介绍紫陶。他拿起壶盖,轻轻碰撞壶身:“这是建水紫陶成品独有的声音。”
奎耀斌是大理人,擅长美术和刺绣。几年前,他租下永贞门城楼制销工艺品。这位自封的“城主”,就此开始了对古城的一步步认识。
“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奎耀斌说,古城的生机勃勃有着自己的诀窍。“你听——”他随手指向楼下的石板路,“古城和其中的人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全城都是文物,但哪怕是景区里也少见警戒线,文物不拒绝人的靠近。”
汽车驶过青石板路,“咯咯咯”的声音干净利落。所有车都不急不忙,将人带到车马穿行的无数个岁月里——
滇南红河流域的建水,有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多个世居民族。唐宪宗元和年间,南诏国于此建“惠历”城,汉语即译为“建水”。从此,1200余年的建城史启幕,“建水”两个字便寄托了这方土地上所有人的乡愁。
自元以降,建水成为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兴盛7个世纪之久,大批珍贵的文物成为民族融合的见证。奎耀斌在这里生活几年,对遍地的古建民居如数家珍:历经12个世纪,整个县城已成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古城很小,只有1.03平方公里;但它的时间轴却很长,拥有地面文化遗迹1000多处,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个。人们就生活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守城人。”
激情燃烧的岁月匆匆而过,灿若星辰的历史成为今人宝贵的财富。一代代建水儿女演绎的民族融合大戏在文人笔下生根发芽。
“西门水——西门水——”夜幕降临,金临安茶苑里,扛着扁担的彝族演员张汝林边走边唱建水小调。悠扬的歌声仿佛长途跋涉,穿过了时光之海和街巷古建,来到观众面前,“悠扬的曲调唱出的是我们建水几百年来多民族融合的诗史。”
建水小调流传于本地多个乡镇的汉彝聚居区,是具有中国西南山地文化色彩的民间传统音乐。“一开始,年轻演员都觉得建水小调难学,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唱腔和不同风格的唱词。”张汝林说,据《建水州志》等史籍记载,建水小调约于明洪武年间从中原地区传入,后来随着汉彝通婚及商品交易流传开来。
“想唱好建水小调,要深入各个民族去了解他们的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张汝林说,建水小调如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1年,建水县相关部门升级了“金临安”民族文化精品晚会。艺人们共同对原有节目进行升级打磨,使其更加精致耐看。目前升级了彝族花灯歌舞《建水十八怪》、哈尼族铓鼓舞《铓鼓魂》、彝族烟盒舞《彝山恋歌》、彝族沙莜腔《思念调》等节目。县文旅局还组织专家重新编排创作五个新节目,包括民族歌舞《我唱山歌给党听》等。
夜半,建水小调在掌声中结束。城门楼上灯光熄灭,让出淡淡的月光。微风轻轻摆弄风铃,发出“叮铃铃”的声响,千年古城仿佛在浅吟低唱。
听不完的建水好声音,在手中,在脚下,在心头……它们从大唐的繁荣中走来,携手了多个民族的音符;一朝奏响,就带着7个世纪的荣光:
花园美,文庙壮,曲江河畔,先民把友谊的小调传唱。
山茶香,井水甜,紫陶壶里,人们把古城的浪漫收藏。
多元融合,美美与共,开放包容的胸怀给了建水雄镇西南的底气。
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知礼尚文的作风成为后代兴旺蓬勃的法宝。
今时今日,厚重古城总被盎然生机填满。河流蜿蜒的地方,芸芸众生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