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回应好公众对集采药的朴素期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晁星

2025-01-21 18:03 语音播报

锐评

近期召开的省级两会上,集采药质量问题受到多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有关建议、提案引发热议后,国家医保局第一时间表态,将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药品供应是医疗服务的基础。近些年,随着药品集采改革走向纵深,也有患者担心:集采价格降得多,是否企业会偷工减料,进而影响药效?如今,一些医学专业人士提出了部分集采药药效不及预期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并进行调查,展现出直面舆论关切、开诚布公讨论的严谨态度,值得肯定。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一分钱一分货”的朴素观点,放在药品上并不完全契合。比如在2018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推出之前,由于代理商在药品进医院环节享有极高话语权,因而在药品销售价格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并非大头,反倒是销售、市场推广等方面支出占比甚高,不少流向了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在代理商眼里,从生产企业拿货的底价和其销售价之间的价差大、适应症广泛,才是“好药”,至于药的质量倒成了次要因素。曾有媒体曝光,一些药品在经历重重倒手后,售价竟然比出厂价翻了十几甚至二十倍。“高价药”“天价药”,让民众痛感强烈。此前热播的反腐纪录片也反映了相关问题,虚高的药价根本没有形成企业利润、用在质量保障与新药研发上,而是被腐败分子藏在了家中夹墙里。

自2018年至今,国家医保局已组织开展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前九批药品集采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一些终身服药的慢病患者负担显著减轻,收入不甚宽裕的群体有能力负担更高级药物,更多听障人士有条件用上人工耳蜗,更多老年人有意愿换上一口好牙……“集中采购”“以量换价”的模式,跳过了“中间商”,净化了医疗环境,实实在在降低了患者负担。同时,这一制度也为创新药腾挪了医保基金的空间。据悉,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采共节约了4400亿元,其中3600亿用于支持谈判的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也就是说集采节约的资金的80%都用于支持创新药,力度不可谓不大。

由此观之,因一些顾虑和问题,便一杆子打倒药品集采制度,显然是不理性,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从理论上讲,集采药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检验,在药效、安全性等方面不应有太大问题。但既然出现了对于集采药品质问题的担忧,尤其是仿制药药效不佳的问题,便理当查个清楚。真正判定一个仿制药药效是否减低、副作用是否增大,需要将仿制药和原研药进行大样本、长周期对比,形成更科学更客观的数据。种种疑虑,到底是临床上个性化的感受,还是普遍性的情况,相信在科学严谨的调查论证下会有公允结论。

不可否认,就集采药,公众、医疗一线和相关部门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和感受上的差别,这种“温差”需要及时处理。认真调查、积极回应,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没有问题就拿出实打实的、公众易于理解的数据和案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巩固信任。

说到底,老百姓的核心诉求就是用得起药,用得上好药。一直以来,围绕“一粒药的合理价格是多少”颇有争议,原因在于,患者和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临床合理用药需求、企业投入和回报这组“不可能三角”,本就很难协调。而药品集采要做的,恰恰就是平衡好几方关系,尽最大可能惠及更多民众。这一过程需要科学严谨审慎的态度,更需要倾听各方声音、整合各方需求,于逐步改革中找寻“最大公约数”。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