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是唐中叶颇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以五律见长,其中不少佳句如“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古今传诵。唐人苏绛的《唐故司仓参军贾公墓铭》称赞他:“孤绝之句,记在人口。”。贾岛的诗才颇受唐代大散文家、诗人韩愈的赏识,韩愈赠诗曰:“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声断绝,再生贾岛向人间。”足见贾岛在唐代中、晚诗坛地位和影响。
贾岛以苦吟著世,他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注诗一首:“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相传他吃饭、坐息、走路都要吟诗。贾岛清奇苦僻的诗风,曾为晚唐诗人李洞、曹松等人所爱赏,他们尊崇贾岛为“岛佛”,朝夕礼拜。宋代的四灵和江湖派也宗法贾岛,称之为“唐宗”。
和诗歌上的成就相反,贾岛一生却蹉跎坎坷。贾岛生于大历十四年(779),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来游宦长安,在韩愈的劝勉下还俗,举进士不第,文宗时罗飞谤罪贬长江县(今四川大英县)主簿,后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会昌三年(843)七月,六十五岁的贾岛卒于任所。
关于贾岛原籍的记载见于《新唐书·韩愈传》:“贾岛,字浪仙,范阳人。”范阳治所在今河北涿州市。其实,贾岛并非河北涿州人,而是北京房山人。房山一带在唐代为范阳县之一部分,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为奉祀山陵割范阳、良乡、宛平三县地设立万宁县,即今房山。房山有很多贾岛遗迹,成为贾岛原籍房山的历史见证。
贾岛故里在房山区的大次洛村,村中有云盖寺,贾岛当年在此出家。青年时代,贾岛离开云盖寺,来到周口店村西山的贾岛峪。贾岛峪,后世又称贾岛村、贾家村。贾岛在峪中的无相寺常住,时光更替,世人称之贾岛庵。贾岛峪中,贾岛庵遗址尚存,贾岛峪西北不远处有贾岛松。
贾岛峪
出房山城西行,过周口店镇向北而西进入一道山沟,沟内散居着数十户人家,这是安家园。顺着山沟蜿蜒西行少许,高山拦路,沟分左右。右边的山沟北行西折,过煎饼湾,经凉水泉,达长沟峪。左边的山沟就是贾岛峪。贾岛在这里度过了青年时代,三十二岁才告别故土去两京游宦。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来贾岛峪追踪诗人遗迹,寄托对诗人的敬慕。清乾隆帝曾赋诗吟诵贾岛峪,周口店人常履道的《贾岛故里》诗则抒发了故里人更多的感怀:
嘉名争为浪仙存,鸿爪难销远岫痕。
白水桑乾前度影,绿云山峪几家村。
木岩春村添吟兴,珂理风骚续旧魂。
岭上梅花同瘦格,长留诗骨立乾坤。
贾岛峪山沟初向西南,一进沟口,便可透过稀疏的树木,望到不远处的几家院落。到了山家附近,山沟向正南纵深。顷而转向正西。向南的一段,俗称大南沟,向西的一段,俗称大西沟。大西沟南山叫木岩山,木岩山阳有木岩寺遗址,贾岛曾写下《过木岩寺日暮》诗。大西沟北山叫磨山因早年石匠们在这里采石打磨而得名。贾岛峪中有许多山居遗迹,从大西沟尽头一直延续到大南沟北接近住户的地方。看来,这里的村落起初当在大西沟,世世代代步步迁移,直至今天的位置。村中的居民也在减少,原本有几十户人家,现在只剩四五家了。“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用不了多久,这里将人绝山空了。贾岛峪中不再有贾姓人家,甚至在其前后数里的村落也找不到姓贾的人。沧海桑田,令人喟叹!
贾岛庵
贾岛庵在大南沟北端,与峪口住户相邻,是一个标准的西山四合院,依山就势,坐西朝东。正殿三间,左右配殿三间,门殿三间,左首开门,一色青砖,青石板殿顶。庵基高悬,一洞洞佛龛,整整齐齐,在庵基中间排列开来,龛内供奉着一尊尊佛像。这是我当年初到贾岛峪时看到的情景,十几年后再去,贾岛庵倾圮殆尽,只有正殿还在,不无遗憾之感。
贾岛庵原名无相寺,建于唐贞观五年(631),与静琬起建白带山云居寺在同一个年头,因贾岛曾为无相寺僧,后世呼为贾岛庵。久而久之,“无相寺”之名便被“贾岛庵”更替。昔日,贾岛庵有石刻“无本万遵尊者像”,嵌于北配殿内壁。“无本”,即贾岛法号。刻像下端为大房山,山顶簇生千叶金莲。贾岛僧服振锡,独立其上,昂首远瞻,神态超逸。袈裟随风飘展,祥云瑞霭旋于左右。
贾岛庵后凿岩成室,题额:“静一”,篆书。门窗石制,可以启闭,室内颇宏敞,室内有一个石几,一个石台,四个石墩。东壁刻有贾岛《寻隐者不遇》诗。
贾岛庵为世人仰慕之所,昔人把它列入房山八景,名曰“贾岛遗庵”。当年文人墨客常来这里凭吊。
乱峰青抱石溪寒,中有诗人独倚栏。
夜月龛灯曾礼佛,秋吟驴背偶惊韩。
这是孔进士在贾岛庵的题咏,诗中寄托着对浪仙故事的追崇。
贾岛松
贾岛峪西北不远处有松树岭。此岭地处长沟峪村南,与贾岛峪隔岭相峙。松树岭成锥形拔地而起,岭上有棵千年古松,人称“贾岛松”,当地人直呼其“贾岛”。相传,贾岛常来松下消遣,并留下不少诗句: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首《松下偶成》据说就是贾岛在古松下吟成的。
在当地人的语言中,贾岛松颇有些神秘色彩。他们说:贾岛松砍不断,伐不倒;无论有风的天气,还是没风的天气,树上的松枝都能发出沙沙的响声;无论晴阴,松下都有树影。如果赶上好天气,那树影能照到北京城。为了追寻贾岛的神秘所在,我曾爬上松树岭。
贾岛松就在松树岭西北侧半山腰间,沿山坡攀岩即时可达。贾岛松高约两丈,形状颇似黄山迎客松。数条虬根从地表牢牢植入山体,主干苍劲挺拔,齐腰处有两搂半粗。主干顶端派生两枝,一枝攀天而上,仿佛撑起亭亭翠盖,一枝伸向西北,仿佛向岭下的过客招手。松巅枝叶繁茂,松果累累。远观近赏,一副卓然脱世之姿。
上岭时不见有风,此时果然听到飒飒风声。仔细观察,贾岛松东北、西北、西南有三道风口。松旁总有气流通过,贾岛松位置又高,因此即便在没有风的天气,贾岛松也风吹不断。置身松下,沐浴习习松风,观眺远峰近岭,这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奇妙境界。
在贾岛松稍下的位置,松树岭好似伸出两条手臂。一东一西向北延伸出二岭。倚松下望,下端的主峰与东西二岭衔接处形成一条明显的半圆形轮廓。二岭平直承光,看去明朗一些;主峰倾斜承光,看去阴暗一些。因此,即使阴天,也能看到松下有半圆形的硕大阴影。究其根源,是松树岭的山体结构及光线的明暗反差造成的。其实,贾岛松本身的影子很难显现出来。贾岛松固然根深叶茂,但它地处山阴,投来的阳光被高大的山体遮住了。人们看到的“松影”不过是山体的阴影而已,看起来和贾岛松的影子一般无二。贾岛松影实为罕见的一大奇观。
可见贾岛松种种奇异现象,是松树岭特定的自然环境造成的。贾岛故里人给它披上一层神秘色彩是因为不明其情,也是因为对诗人遗迹的挚爱,于是便产生了贾岛松的神话。
贾岛故里人对贾岛松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称贾岛松为神松,像神一样敬仰它。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九的燕九节,贾岛峪一带的男女老少都要爬上松树岭,对着贾岛松顶礼膜拜,祈求人瑞年丰。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时代的风雨清洗了人们封建的愚昧,人们不再相信贾岛松是什么神。但是,对贾岛松的崇敬没有变。而今,人们从松树岭下的山居,从四乡八镇,从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来到贾岛松下,面对千年古松,缅怀贾岛这个幽燕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