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看皂君庙的“铁对儿”狮子
2025-01-22 17: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集聚着不少“宝贝”的花市大街
要说起来,若不是羊市胡同“从中作梗”,花市大街也不会被分割为东花市大街与西花市大街两个部分。
而在北京传统绢花作坊出现前,花市大街的名称,应该叫“神木厂大街”才对。所谓“神木”,是指从江南运来的、围径五尺以上的木料(围径在二尺以上,则为大木)。这些粗粗大大的树木被堆在神木厂之内,随时由营造宫殿陵寝者取用。与神木厂相邻最近者,乃是堆放着巨大、建筑台基材料,后又堆放柴薪芦苇的台基厂(依照李宝臣先生的介绍)。然于史料文献中,并没有出现过关于花市大街存在着神木厂的相关记载。或许,这里只是神木运入皇宫的一处重要通道罢了。(有学者认为,神木厂的位置,应该在花市东大街。李宝臣先生认为,昔日的神木厂和大木厂,都绝不止一处)
(明代的神木厂,大致位于广渠门外二闸——也就是庆丰公园的南面,现在的地名叫黄木庄。据说,乾隆皇帝曾在此地建碑立亭,刻《神木谣》于碑上。御碑亭就在曾经的北京钢琴厂院内,后来碑、亭均遭毁坏,所剩的一段大木也被不识文物为何物的人做成了会议桌。几年前,京籍著名画家杨信老师,托我查找关于《神木谣》的文章,我才知晓了这一段往事)
由于木料怕火,所以要在神木厂的街巷上建造一座火神庙。当然,最初的火神庙,实乃神木厂悟元观的下院。待如今,这座火神庙依然留存,且升级为北京市文保单位,曾经被东城区第二图书馆所占用。
除了火神庙,位于西花市大街之上的,还有一座造型精美的清真寺。虽说该寺曾被誉为“北京城区敕建四大清真寺”之一(其他的三座,分别为牛街礼拜寺、什锦坊街普寿寺、东四南侧法明寺),然于我小的时候在此玩耍(因为姑父家的老宅就在这里)之时,却对该寺没有一点印象。想必,在上个世纪中叶之后,花市清真寺真的十分落魄吧。
(上图为海淀区皂君庙碑墙、西房等)
如今的京内灶君庙,只剩下一对铁狮、一墙“碑”
当然,比清真寺更显落魄的,乃是位于东花市大街上的皂君庙。
在而今的北京城区内外,除了海淀区留有“皂君庙”的地名以外,满城已再无皂君庙了。其实,至迟于晚清民国时期,京师一带的皂君庙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国子监皂君庙、达智桥皂君庙、花市大街皂君庙、虎坊路皂君庙、四道口皂君庙、东大井皂君庙等。其中,规模最大者乃是花市皂君庙,如今留下地名者则为四道口皂君庙。
皂君庙中的“皂”君,其实就是民间常说的“灶王爷”。由于“皂”乃黑色,其烟熏火燎的劲头儿,倒是颇符合灶王爷所持的工种。于是,灶君庙就同音异字地变成了“皂君庙”。(然而,这只是一说。另有说法是,由于灶字之传统写法乃“竈”,待民国时期登记“竈君庙”时,尚未出现简化版的“灶”,于是便将“竈”改写为“皂”)
居于海淀区四道口的皂君庙,原为清宫御膳房总管及诸太监们祭祀灶君的场所。因此,此庙的规模甚为庞大。围绕着皂君庙所形成的村落,便是如今皂君庙地名涉及之地。只可惜,这座御膳房供奉的皂君庙几乎整体消失。现而今,只留下了西房三间,以及一面石碑墙。待我寻找此庙遗迹时,发现石碑墙矗立在大钟寺派出所之内。
老北京市民的谚语,居然和花市灶君庙门前的铁狮有关
至于花市大街上的灶君庙,其规模之所以居全城灶庙之冠,实乃它具有“都灶君庙”的身份。
这座都灶君庙,始建于明代,但没有古碑可做考证了。其被重修是在康熙年间。那时的庙内,保留着一株辽金时期的古柏。在其山门外,则是一对铸造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铁狮子。这对由“童子会”(民间组织规模较大的消灾祈福活动)名义集资铸成的铁狮子,虽说精美程度不及通州铁狮,但在京城之内还是名气极大的。由此,也诞生在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灶君庙的狮子——铁对”。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二个人关系好,能经常“混在一块儿”。
想当年,灶君庙乃是京内最重要的司厨们祭灶之场所。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三,这里还有规模不小的庙会。只可惜,进入民国时代,由于缺少了官方支撑,灶君庙便一路衰败下去。
此后,因花市地区的回民子弟众多,回教出身的京剧名伶马连良、侯喜瑞等便以义演的方式筹资,在灶君庙的原址上修建起了回民弟子学校(教学楼)等。及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伪时期),此学校更名为穆德小学。现而今,其名称为花市回民小学。然灶(皂)君庙内硕果仅存的那一对铁狮子,也在侥幸躲过了各种劫难之后,被安安静静地藏在学校之内,整日里陪伴着少年郎们度过他们的金色时光。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的评论已提交审核
取消
提交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