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营:点亮拒马河文明
2025-01-23 09:2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市房山区西太行山脉,南连广袤的华北平原。蜿蜒而来的拒马河自房山区张坊镇出山,到大石窝镇分为南北两支。拒马河流域东隔永定河与燕山南麓毗邻,南向华北平原敞开门户,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穿山东下的拒马河走廊,形成东西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19869月至19907月,拒马河考古工作队对镇江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遗址上发现了上万年前的房址、窑穴,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器。镇江营遗址年代之久远,文化延续性之强,在北京地区绝无仅有。

早在一万年前,智慧的先民便在拒马河畔掬河,陶土而居,创造了灿烂的镇江文明,掀开了古北京早期文明最为辉煌的篇章,就其相对应的人类历史而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炎黄时期,至尧舜禹,夏商周、战国,形成了北京早期文明史延续不断的文明轨迹,而这段珍贵的文明,只有拒马河畔的镇江保存下来。——镇江,堪称北京古文明的圣地。

开启新石器时代

镇江营遗址最早的文化遗存距今一万年至七千年,智慧的先民陶土而石为器,袅袅炊烟唤醒了古北京西南的黎明。一件件陶釜、三足钵、带把钵、盖、红碗、小口双耳罐让人感受到新石器时代拒马河畔鲜活的生活气息。这些陶器,质含细砂的居多,其次是泥质灰陶,还有一些泥质红陶。遗存出土的石斧、石磨棒、小石片刮削器是先民生活的重要工具。当年,先民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先进的制器工艺。今人很难想象,上万年前,一座座茅草搭建的古的棚居即静静地卧在清泠的河畔,房子是半地穴式的,有质地坚硬的红花,四根柱子,把房子撑起来,舍影,倒映间。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朴素的生命,谱写出洪荒时代的文明奇迹。

考古学家研究镇江营早文化遗物,惊奇的发现拒马河孕育的这种古老文化,竟然是后岗一期文化的直系祖先,而后者继于镇江早期文化之后在镇江出现,只因先期于1931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北郊的后岗村,故遵考古惯例,以后一期命名。溯源于镇江营的后岗一期文化,绵延于豫北和冀南地区,东至山东半岛,西越太行山达晋中盆地,南逾黄河,北河套、桑干河永定河沿线。文明所,如火之原。

此后的文明,是一种以雪山命名的文化,早于1958年发现于京北昌平南口的雪山村,这时的镇江先民,大多使用一种云母红褐陶。这一时期的文化遗物,与中原仰韶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有相似之处。人们在辽西地区的小河沿文化找到答案,这种红山文化因素,由辽河以西的内蒙古昭乌达盟境内,南下冀北抵达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至北京、冀中,与自黄河流域北上的仰韶文化交汇融合。处于太行山东麓交通走廊的镇江,以其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兼容并蓄,再次占文明先机,与昌平的雪山,一南一北,点亮五、六千年前的古北京文明之光,同冀中、冀北遥相辉映。

这一时期,历史上正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代表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黄帝部落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炎帝部落相会于涿鹿的桑干河谷,形成炎黄联盟,大战涿鹿之野,击败蚩尤,合符釜山,开祥启瑞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此时的镇江辉映着炎黄文明的光彩。

唐尧、虞舜、禹疏九河,启开夏基。镇江营遗址上一座座饱历沧桑的灰坑,埋藏下一件件民用过的、罐、盆、斝、甑、碗。洗却尘封,诉说着这段如歌的岁月。

催生璀璨的燕都

夏商鼎革,镇江文化呈现出强劲的势头,考古学家依据先后次序,发现三种类型文化,这三种文化虽然各具特征,但一脉相承。

其早文化南至拒马河南岸、北至长城一线、东至滦河。已发现的文化遗址涵盖京津冀地区:有河北大厂大头、怀来官庄,河北涞水村、位,河北唐山大城山、古冶、滦南东庄店、东八户、后迁义、卢龙东阚各庄、三河东达屯,河北涿州松林店,天津蓟县张家园、围坊、宝坻道口,北京房山刘李店、西,北京平谷刘家河、昌平雪山,河北香河庆功。有关学者称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类型。这一时期,大致与夏朝相吻合。

此后的镇江营文继承了此前文化,同时融入一些新的文化因素。以陶器为例,小口,为本地特有。高领,为北方长城一线文化。假腹豆,则为商文化。与这时期遗存面貌接近的文化遗存,在河北、北京和京津地区均有发现,鲜明反映了商代镇江营的文化生态。

进入商代晚期,镇江文明迎来了空前的辉煌。剥开厚厚的尘封,一个繁荣的古聚落展现在我们眼前:村子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房子,房子均为圆形,半地穴式,大房子直径三米,为公共场所,屋内浅穴,地面用黄土铺垫,有两个椭圆形主灶,房子里摆放着、鼓腹、袋足鬲、甗、盆、甑、罐、簋等家什。南墙有斜坡通道,通向门外。大房子周围有众多小房子,较大的直径两米半,较小的直径一米半,地面铺垫干草、树皮。较大的房子可住两人,较小的房子可住一人。大房子为家族聚会议事场所,小房子为家族成员单独住所。白天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就餐议事,夜晚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晚商时期的镇江已是人口繁衍,烟如织。

这一时期的文化,以镇江特色文化——北方文化为主导,辅以商文化,同类型的文化遗址在河北保定的炭山、唐山的古冶,天津的张家园均有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张家园上层文化,需要指出的是,镇江文化与张家园文化并无从属关系,只是张家园遗址发掘在先。

张园家文化在燕山南北分布区,由于地域不同,以永定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类型,南区以镇江营遗址为代表,北区以张家园遗址为代表。镇江文化发展到晚商,一向是以本土文化为主导,从早到晚,有自身完整的发展序列,是一种地方特色相当深厚的文化。本文涉及的张家园上层文化,均属南区,因而不妨抛开考古学的文化定义,在涉及西、东周燕文化时,谈到镇江营晚商土著文化,不再用张园家上层文化,均直镇江文化。

晚商时期,在镇江文化繁荣的同时,其东北三十五公里,成长了一个繁荣的燕地,燕的繁荣,无疑是镇江文化哺育的产物,可以这样说,没有镇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到晚商时期七千年的文化积淀,没有其厚积薄发的灿烂文明,就没有商末圣水之畔繁荣的燕。周武王十一年商,封三公之一的重臣召公奭于燕,召公在燕地营都,立国封疆,创立燕国。周文化以繁荣的土著文化为基础,强势植入,形成了灿烂的西周燕文化和东周燕文化,从而肇兴了三千年北京文明之基。

从新石器时代至晚商,老的北京文明聚焦在镇江。拒马河畔的镇江,人文繁华,古北京之牛耳,成为圣水之畔灿烂的燕都文明之前。可以肯定地说,是镇江催生了璀璨的燕都文明。如今,当我们立在气势恢弘的北京紫禁城,在文明的源头看到的,是拒马河畔古陋的茅。古老的大石窝镇与北京文明同源。

奠基三千年北京文明

尽管西周早期燕文化,对以镇江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强烈排斥,但镇江文化仍然坚毅存在于西周都,参预周燕文化进程。

1995年发掘琉璃河燕都遗址时,在城内文化堆积中,发现一种沿外有附加堆纹的夹砂褐陶所代表的文化遗存,与墓地中不同文化因素共存。这种遗存属于商镇江文化因素。

琉璃河遗址燕国墓葬北区东北角有三个中型墓,为西周早期墓葬,其中的形制非常特殊,折沿的沿面略折肩,分,三个鸟喙状足跟,面布满缠绳工具的按。这种鬲即为晚商镇江文化的一种因素。

西周燕国时期,镇江在燕都西南,与古燕都异彩纷呈。镇江营遗址发现一块西周时期的卜骨,为牛右胛骨,经过了加工,骨朝下,上有钻凿,13.1厘米,宽9.5厘米。正面左下,刻有数两组:六六六六七七,七六八六五八。依照奇数,偶数阴的原则,可转写为《周易》中的〈临〉与〈蒙〉,变,即〈临〉初九〈蒙〉初六、〈临〉上六变〈蒙〉上九。

参阅《焦氏易林》,该书〈临〉之〈蒙〉云:白茅酒,灵,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应该说结果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巫祝祈祷,鬼神欣然接受祭品,消灾除祸,使人长寿。卜骨在商代屡见不鲜,而周代极为罕见,在北京地区,更是少之又少。这块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时期镇江先民的巫祝文化和生活习俗。

周人自封燕以来的强势占领,并未根本改变镇江营的文化趋势,自晚商以来的土著文化乃持续发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西周中期。西周燕国时期,镇江人口稠密,村庄兴旺。房子一改原始的圆形,而为方形,平地建筑,用草拌泥垒墙,打柱础,铺好黄砂居住,灶壁上挖出烟道,通向户外。有的房子做出内外间,日常陶器摆放在灶址周围。

镇江营遗址上,曾发现一件西周中期的印模,表面是一个土著燕人的头像,此人发,梳双髻,两颊和额头饰有面。这样打扮在西周中期时代风潮,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这种在周燕王的世风,与周人推行的礼乐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成为西周燕文化别开生面的异,主导了西周燕文化的多元因素。

东周时期,随着周王朝的式微,周文化已是强弩之末,镇江参与的土著文化卷土重来,成为燕文化的主流,覆盖燕国境内的京津冀地区,伴随秦国大军的统一步伐,奏响一曲悲壮的绝唱,成为北京三千年璀璨文明的序曲。


作者:

亦武古今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