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意思是“殆于欲”
2025-01-23 12:1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既然“宝玉”是“温饱思淫欲”,那么,“黛玉”之“玉”也是“欲”的谐音吗?是的:“黛玉”者,乃“殆于欲”也。殆者,危也、病也,最终害其性命也。蒲松龄《聊斋志异·素秋》:“扶置榻上,病已困殆。”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腾蛇之神而殆于即且。”意思是神秘的腾蛇也将死于即且。“即且”,又作“蝍蛆”,传说中的一种昆虫,“似蝗,大腹,食蛇脑”。引述这句话,是想注释“殆”的含义,表明曹雪芹给黛玉的人设,就是病于欲、困于欲,最后亡于欲。然而与宝玉不同者,黛玉之“欲”,非“淫欲”之欲,乃“情欲”之欲。

黛玉这个人物一出现就伴着一个“病”字。第二回:贾雨村的女学生黛玉“本自怯弱多病的”,又因母亲去世而哀痛过伤“触犯旧症”,一连几日不能上学。小说在第一回里交代得明白:黛玉前世为绛珠草,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为报答神瑛侍者下世为人,要用眼泪偿还。所以,爱哭是黛玉的一大特征,动不动就哭天抹泪,以致病由此生。作者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对黛玉手帕题诗的描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却不知病由(此)萌。”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梦见他父亲给他安排了婚事,嫁人去做续弦,要接她回南方。她恋着宝玉不肯离开,哭着去求贾母,贾母不管,她抱着宝玉痛哭,宝玉身亡。黛玉从梦中哭醒,醒后咳嗽加剧,痰中带血。贾母听说后,淡淡说了句:“林丫头一来二去的大了,他这个身子也要紧。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道出了黛玉的病因。到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因病而亡。

因为对宝玉的“情欲”外露,而且过于亲密、不避嫌疑,林黛玉先被贾母冷淡,再被王夫人、凤姐反感,最后被外祖母抛弃。黛玉刚到荣国府时,外祖母很是疼爱她,“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自打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斋醮回来,她和宝玉拌嘴,俩人又哭又闹,惊动了贾母。贾母急得抱怨道:“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从这以后,贾母对黛玉明显冷淡了。第四十回,贾母带着王夫人、刘姥姥等人逛大观园,先进了潇湘馆,只问了一句:“宝玉怎么不见?”而不问黛玉。黛玉给贾母、王夫人上茶,贾母没吭声,王夫人说了一句:“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细品这话,是不是冷冰冰的。然后薛姨妈来了,贾母就把话题引到用什么颜色的薄纱糊窗户上去了。对她的外孙女儿,贾母没有半点亲热。而乘船到了薛宝钗住的蘅芜苑,“贾母忙命拢岸”。一个“忙”字,反映出贾母急于见到宝钗的心情。进了屋,见宝钗的屋子里像雪洞一般,没有一件玩器摆设,贾母发了一大通议论。这议论中充满了对宝钗的怜爱,与在黛玉处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走到探春处,贾母冒出了这么一句话:“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那两个玉儿可恶。”虽是说笑话,也可窥见此时贾母对两个玉儿、尤其是对黛玉的态度。

第五十四回,元宵开夜宴,贾母命宝玉给姐姐妹妹都斟上酒,“都要叫他干了”。偏黛玉不饮,当众把酒杯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黛玉这个举动太过分、太不避嫌疑了。没多一会儿,贾母便借着批女先生说的书《凤求鸾》,发了一大通议论:“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理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不难看出,这些话是从何说起、又是针对谁说的。

听说宝玉和宝钗要结婚,黛玉一时急怒迷了本性。贾母来看过之后说:“不是我咒她,只怕难好。”老太太说:“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儿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疼她。若是她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她了。”老太太还说:“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第九十八回,听到林黛玉的死讯,贾母眼泪交流地说道:“是我弄坏了他了……”

在第一百二十回,作者通过甄士隐之口点破了颦儿性命“毁于情欲”的这个意思:“大凡古今女子,那‘淫’字固不可犯,只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凡是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