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大礼包”放送,“长钱长投”有了具体“施工图”
央广网 | 作者 冯方

2025-01-23 17:42 语音播报

时事

临近春节,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股市送上政策大礼包。1月2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由证监会等五部委有关业务负责人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引导五类中长期资金入市 提出多项入市“硬指标”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2024年以来,党中央多次对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支持长期资金入市。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9月底,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的重点工作安排。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根据《实施方案》的有关安排,此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将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一是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二是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三是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四是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

对于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实施方案》提出了多项“硬指标”。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对公募基金,《实施方案》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即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的长期资金。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规模拟定为1000亿元,春节前将有500亿元到位、投资股市,后续还将根据保险公司的意愿和需要来逐步扩大参与试点保险公司的数量和基金规模。

另外,人民银行创设的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目前实施进展顺利。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表示,其中,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已经开展了两次操作,合计金额1050亿元,已经有超过3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打算申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超过600亿元。下阶段,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升工具使用便利性,适时推动工具扩面增量。

全面建立实施长周期考核 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

在实际操作中,考核周期短是多年来制约商业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一些中长期资金扩大A股投资的一个重要卡点。而实施长周期考核,将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实施方案》提出,对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吴清表示,将系统改革基金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着力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经营倾向;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的费用。

另外,将在公募基金改革上做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二是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股票ETF产品的快速注册机制,进一步便利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市场。三是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四是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将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制度进行修订:一是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类指标的长周期考核权重,如将净资产收益率的长周期指标考核权重调整至不低于60%;二是实施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指标的长周期考核,通过长短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促进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加大中长期投资力度,实现所有者权益稳定增长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三是推动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提高投资管理能力,鼓励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加强投资管理,提升资金长期运作能力。

对于全国社保基金,廖岷表示,财政部会持续做好全国社保基金的补充,在强化基金保障能力的同时,支持注入的资金加大投资资本市场力度。下一步,财政部将优化完善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制度,结合金融市场最新发展形势,优化不同投资品种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力度和灵活度。同时,健全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长周期考核体系,细化完善5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拟从风险管理、保值增值等不同维度对基金投资运营情况进行考核,兼顾基金短期的投资收益和长期的保值增值目标。

鼓励分红、丰富产品、提升服务、强化监管 多举措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在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多项措施,涉及上市公司分红、各类中长期资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

“构建投资和融资协调发展、市场参与主体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的良好市场生态,一直以来是证监会努力的方向。”吴清介绍,去年以来,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新“国九条”,坚持强本强基、严监严管,尊重规律、尊重规则,突出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形成了“1+N”政策体系,推动市场生态不断改善。

吴清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以抓好《实施方案》落实落地为契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市场生态。

具体来看,在资产端,着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2024年,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出台了鼓励分红、回购等政策和规则,上市公司全年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目前,沪深300股息率达到3%,明显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权益市场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

证监会将进一步把好市场入口关、出口关,提升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进一步增加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支持更多标杆性高科技企业登陆A股市场。同时,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特别是进一步完善治理,不断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多措并举做强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上市公司也要进一步增强主动回报投资者意识,更好通过现金分红、回购注销、股东增持等一些方式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标的。

在交易端,不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证监会将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投资者更加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等方面,给予保险资管、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积极支持相关资金投资入市。用好用足央行互换便利工具,证监会会同人民银行探索实现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在机构端,证监会将推动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将支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并购重组,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引导行业机构加大人力、研究、交易以及资本等方面资源投入,提升对养老金、商业保险资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的服务能力。抓紧完善基金投顾规则制度体系,实现业务试点转常规,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资金规划、资产配置服务。

在执法端,坚决维护市场“三公”秩序。严格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坚持惩、防、治并举,突出依法监管、分类监管,快、准、狠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既要抓早、抓小、抓苗头,更要打大、打恶、打重点,特别是对首恶、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绝不放过、一追到底,进一步提升监管执法的精准性、有效性。突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性完善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行为约束,包括对恶意造假、股东或实控人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进行约束。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当事人承诺等制度机制,加快完善退市过程中,特别是因违法违规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


编辑:赵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