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多处菜市场完成升级改造,逛着更舒适了!带您探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莫凡

2025-01-24 10:34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新闻调查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相比于普通商超,菜市场往往给人一种更接地气,但环境更杂乱的印象。记者近日探访市内多家菜市场发现,现如今,许多菜市场已经完成了升级和改造。在保留着品类多、价格优惠等优点的同时,购物环境也上了一个大台阶,逛起来更舒适惬意了。

盛福小关菜市场

是菜市场 又不只是菜市场

早上9点,记者来到位于香河园路的盛福小关菜市场。拉开门帘的一瞬间,迎面而来的喧闹声给人一种接地气的亲切感。

菜市场的面积不大,但布局十分规矩。东门和西门之间是一条大通道,两侧是一个个方形的摊位,有两排水果摊和三排蔬菜摊,最外围的一圈则是一个个档口,涵盖了鲜肉、水产、日用百货等多个品类。

“新鲜的活鱼!要点什么?”一家水产店前,卖鱼小哥正热情地给一位老太太介绍鱼的品种。老人挑了挑,最后选了一条多宝鱼。店内还有个杀鱼的小哥,手上的活几乎没断过,刚处理完一条,下一个顾客买的鱼又送过来了。

另一家蔬菜摊前,黄阿姨正在几个不同品种的西红柿之间犹豫不决。她是住在附近的老居民,亲身经历了市场的改造和升级。“我们以前管这儿叫三角地市场,那时候是敞篷的,冬天冷夏天热,货架也是高低不齐的,摆放也挺乱的。后来市场翻修过,现在变成室内了,环境也好多了。”

菜市场升级的不仅是环境,服务和商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多。靠北边的一片主食区就是近两年新开辟出来的,摆放着好多桌椅。顾客不但能买主食,旁边还有好几家现点现做的美食档口,点了餐可以直接在这里就餐。

在黄阿姨看来,盛福小关菜市场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离公园很近。“现在天有点冷了,要是暖和点,在公园里遛个弯然后顺道买个菜,多方便啊。”记者逛了一圈发现,菜市场的位置正好被公园包在了中间,无论是从西门还是东门出去,都能直通公园。西门附近还有一块篮球场,围栏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此篮球场是免费公益球场,由北京盛福小关市场捐建。

菜市场延伸出来的“触角”还不止这些,在靠南侧的5号门附近,还有一处“左家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提供换拉锁、修鞋、理发等服务。“剪头发吗?12块钱!”这里的理发是标准的“快剪”,好几个师傅同时上阵,剪完一位接着下一位。

百姓菜篮子百子湾店

选择众多 环境干净又整洁

经历过改造升级的,不仅有盛福小关菜市场。从百子湾地铁站往东走大约800米,有一家百姓菜篮子菜市场,明亮的氛围,整洁的环境,还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通道,都会给第一次来的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改造之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

“这儿原先就是个农贸市场,按现在来说就是脏乱差,管理也不到位。”顾客高女士表示,或许是因为环境太差,没人愿意来,农贸市场在十多年前荒废了,一荒就是好几年,“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要拆了盖别的房子,结果后来还是建的菜市场,挺好的。”

这家新的百姓菜篮子菜市场,是于2019年经过翻修后开业的。如果说盛福小关市场走的是“小而全”路线,那么百姓菜篮子市场打的则是“体量牌”。这里从南到北是一条长长的大通道,足足有400米,整个市场的面积达到了9000平方米。

走进市场的南门,简直像是来到了一个小型的美食城。新疆的烤包子、内蒙古的烤羊腿肉、成都的冒菜麻辣烫……各地的美食令人应接不暇。在这片区域,年轻人的数量明显更多一些,有的人会买了东西边逛边吃,还有的会选择在提供了堂食区域的门店就餐。

沿着通道往北走一段,终于来到了卖菜的摊位。这里的布局十分讲究,中间的一列绝大多数都是果蔬摊位,数量非常多,顾客的选择也非常丰富。与过去的农贸市场时不时就能在地上看到菜叶子不同,这里每个摊位的周围都收拾得非常干净。通道的两侧,则是售卖粮油米面、调味品、鲜肉等产品的区域,同样也很干净整洁。

菜市场的美食区一直会开到晚上9点,但卖菜的摊位大多会在晚7点收摊。下午5点多,不少摊主都会摆出一些特价菜进行“甩卖”,比如2元一捆的芹菜,3元2棵的白菜,甚至还有的菜是按盘卖,有蘑菇、生姜、胡萝卜等等,都是3元一盘。记者在一家摊位买了2元一袋的油菜,让摊主称了一下有一斤二两,按照2.5元一斤的原价算,原本应该收3块钱。等于是打了个六六折。

农光里市场

空间豁亮 交易过程挺透明

位于武圣路的农光里市场,也曾经历经过多次升级。此前,市场原本计划同时开上下两层,这使得一层的天花板高度很低,有点“压人”。之后经过多次评估调整,市场放弃了开第二层的计划,只保留第一层。原先的二层也被挑开,走在市场里,头顶的空间一下变得豁亮了许多。

农光里市场的布局也是一个长条状,中间的主通道,开着蔬菜、水果、鲜肉等多种品类的店铺。在这里,记者还看到了传统菜市场在交易方式上的新尝试。在一些果蔬摊和鲜肉摊的门口,摆着一台带有屏幕的电子秤。顾客挑好东西,商家放到电子秤上,输入货品的名称、单价后,屏幕上会自动显示货品的重量和总价,有点像在超市自助称重、生成价签的过程。

一个卖鲜肉的摊主告诉记者,这种电子秤是跟市场的后台系统联网的,商家没法私自修改称重结果。电子秤的屏幕上,还有店铺的营业执照图片,交易完成之后还会自动打印出明细小票。

“来菜市场就是图个东西全嘛,称重这块透明一些,我觉得挺好。”张先生刚刚购买了一盒羊肉片,电子秤上显示的购物信息清清楚楚。

这种电子秤,让交易过程变得更透明。但记者也发现,它并非每个摊位的标配。有些店铺用的仍然是不带屏幕的普通秤,而且并没有摆在摊位口。每次称量,秤上的数字到底是多少,距离太远根本看不见。

在农光里市场的西侧入口处有一台“公平秤”,顾客买完东西之后,可以在公平秤上称一下重量,以此来验证有没有“缺斤少两”。顾客徐阿姨刚刚用它称了一袋鸡胗,她在买的时候只听见了商家报的单价、重量和总价,但因为秤离得远没看见具体的数字。记者帮忙一换算,发现商家给的确实是足斤足两。

“这还算好称的,有的水产品,他称完直接给你加工了,不是原来那重量了。”在徐阿姨看来,商家可能并不是存心隐瞒,但与其让消费者心里犯嘀咕,不如把称重过程搞得再明白些,“那种带屏幕的秤,我觉得挺好,每家都应该配一个。”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