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媒转型到短视频,凭啥出圈?北京日报给你答案
中国记协 | 作者 于丽爽

2025-01-24 19:26 语音播报

热点

纸媒记者也能做短视频吗?

2022年5月,北京日报挂牌成立“胡同里的北京”融媒体工作室,整合四个部门资源,开辟《胡同青年》《胡同开门》《胡同冷知识》三个子栏目,播发作品取得较好传播效果。

工作室负责人于丽爽向中国记协“我的工作室”栏目来稿,讲述转型经历及思考。

我的工作室 | 从纸媒转型到短视频,凭啥出圈

(一)

传统纸媒记者转型做短视频,转得过去吗?做出来的短视频拼得过“自媒体”吗?

面对短视频平台崛起带来的融合传播压力,2020年下半年,北京日报社鼓励各采访部门策划制作短视频产品,记者们感到了空前的“本领恐慌”。

2021年,报社的地区新闻部联合视觉新闻部创办了《胡同里的北京》短视频栏目,试水短视频生产。

2022年5月,“胡同里的北京”融媒体工作室正式成立,吸纳报社视频直播部、京报移动传媒公司产品创意部成员,产品内容从单一的人物故事扩展为3个子栏目:《胡同青年》《胡同开门》《胡同冷知识》。

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工作室实现了稳定量产,已累计推送短视频近400期,全网阅读量4亿+,单期短视频是抖音同城榜、微博同城热搜榜上的常客。

品牌打响后,工作室吸引了国家大剧院、故宫出版社、北京市文物局等合作伙伴,推出了2版《胡同开门》文创地图,2024年度创收达到160万元。

工作室帮助一批报纸记者转型成融媒体记者,让他们写得了报纸稿、出得了镜、拍得了短视频。同时,短视频生产也为报纸稿件的生产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线索,推动了《胡同深处 繁星点点》等一批优质报纸稿件的诞生……

思路一转天地宽。只要找准赛道,发挥传统纸媒长久积累的优势,报纸记者也能做短视频,而且能做得更好,在众声喧哗的传播环境中,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二)

2012年,北京日报开通官方微博,几年后开通微信公众号。2018年,北京日报客户端上线。

2022年5月,北京日报首批7个融媒体工作室挂牌,均以短视频生产为主。这是报社此前从未涉足的领域。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用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且能获得流量?

作为报社的一线采访部门,地区新闻部最初选择“胡同里的北京”作为栏目主题,是基于报纸曾短暂开设的专栏《胡同生机》。该专栏每篇约800字,聚焦胡同中的人或事。

例如,《屋顶有龙》讲述了一位家住旧王府建筑里的大爷,为了保护绘有龙纹的天花板,不在屋里吸烟、做饭,冬天屋里再冷也不加装隔层和吊顶。《“89”后设计师为700岁大街“卸妆”》讲述了一位建筑师在参与雍和宫大街改造项目时,如何与胡同居民、商户沟通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文字形式下引人入胜,但转化为短视频后却反响平平。

究其原因,是缺少“爆点”,流于平淡,未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在制作短视频时,传统纸媒记者总是沿用文字报道的逻辑,简单为文字配以画面。这种做法和传统电视台的视频生产如出一辙——报纸记者更像是变成了电视记者,而非真正的短视频创作者。

短视频更看重的,不是感动自己,而是服务受众。

(三)

2022年5月,工作室重新梳理、规划了产品逻辑,围绕“内容更垂直、受众定位更清晰”的理念进行了改版。

首先,将“人物故事”细化为“胡同青年”。这一举措既能改变人们对胡同老龄化的刻板印象,又能展示充满活力的胡同新生活,吸引年轻消费者和创业者关注胡同,更加贴近流量需求。

其次,新增《胡同开门》子栏目。我们凭借丰厚的采访资源,及时掌握胡同空间的最新变化,提供比一般“探店”“自媒体”更权威、更深入的胡同游览指南。

第三,开设《胡同冷知识》栏目。紧跟短视频平台上知识分享的流行趋势,我们邀请胡同居民、教师、研学机构的讲师,介绍胡同里的建筑、民俗、历史等知识。

子栏目开设后,传播效果喜人。

《胡同冷知识》《中轴线冷知识》经常登上抖音、快手的同城热榜,《大栅栏读大石烂儿竟和廊房有关》在抖音的阅读量超过400万。

《胡同开门》《胡同青年》经常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胡同青年》之《小伙从互联网公司辞职后躲进胡同卖绿植》在北京晚报微博视频号的阅读量达86.9万;《胡同开门》之《雍和宫旁一小院藏了千个表情包》在北京日报微博视频号的阅读量达57.9万。

纸媒转型做短视频,需要跳出纸媒的思维模式,学会用好短视频语言,把服务放在第一位。

(四)

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误以为出镜记者必须得像“网红”一样,使用夸张的话术和肢体语言,选择出人意料的选题。但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用纸媒记者的短处比拼“网红”的强项只不过是东施效颦。

大部分“网红”放大、做强了自身的优势。同理,纸媒在确定产品内容后,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报纸记者擅长新闻策划、挖掘和采写,在工作室的选题策划、脚本撰写、出镜话术设计、标题制作中,这些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工作室产品的“人设”十分鲜明——是职业记者拍短视频。

丰富的人才储备,是传统媒体的又一大优势。

工作室的成员来自四个部门:地区新闻部、视觉新闻部、视频直播部、北京日报下属二级公司京报移动传媒的创意产品部。每个人不能耽误原岗位的工作、不脱离原部门的领导,同时还要完成工作室的生产任务。

这样的人员结构,利弊同在。好处是,每个记者都能把本职工作中的资源和优势带入到工作室产品的生产中;弊端是,人力紧张,记者的工作压力大。但身处媒体融合时代,这是记者无法逃避的挑战。

相对于“自媒体”而言,纸媒的融媒体工作室,更多地体现了“团队作战”的优势,虽然会有人离开,但也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进来。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