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大运河的产儿
2025-01-25 11: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京东大平原上,有一座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通州。自西汉初建置至今,通州大地已经更替了两千多年。西汉高祖十二年在美丽的潮白河流域设立路县,东汉到五代称潞县,辽代分别设潞县和漷县。通州名称的由来则始于通州的设立,金天德三年,金王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在此设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为通州。此后,通州的名称沿用八百年至今。

点亮运河文明

通州是大运河的产儿,以通州为北起点码头大运河,史称京杭大运河,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一千七百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十六倍,巴拿马运河的三十三倍。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通惠河与温榆河交汇处的张家湾,南至杭州萧山,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比金代设立通州要早一千年。运河的端倪可追溯到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开邗沟,引长江之水北汇淮河,用来运输粮米,这便是京杭运河的源起。真正大规模开凿运河,完成京杭大运河伟大工程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这个人就是隋炀帝杨广。隋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杨广为沟通中原与江南的交通,征用豫皖诸郡民夫百万, 从东都洛阳至时称江都的扬州开凿通济渠,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全长六百五十公里,历时一百七十一天,至此完成京杭大运河的南段。

通济渠开通两年后,隋炀帝杨广的一次北巡,使他萌生了开凿永济渠之念。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臣服的突厥,发现其东邻高句丽不愿归附,而且侵占辽东,高句丽使者受命巴结突厥,企图联盟对抗隋朝。现在通州西的北京,隋时叫涿郡。隋炀帝为了征服高丽,收复失地,决定以涿郡为集结军队、集散军需的基地,出于集结军队、运输江淮流域军需的需要,隋炀帝下旨开凿永济渠。来年正月,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百姓百余万开凿永济渠,从洛阳到涿郡,引沁水,用卫河,通今凉水河及凉水新河的永定河故道。不到一年时间,全长一千公里的永济渠竣工。

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从而形成了贯通南北的水上高速通道,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不亚于今天的京港澳高速公路。

永济渠开通后,又经过三年的准备,大业七年,隋炀帝征伐高丽的战争拉开序幕。隋炀帝一声令下,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只以及兵甲、武器、兵士源源不断地通过永济渠运往涿郡,船只相延千里,往返运输数十万人次,规模之大,前所未有。隋炀帝自扬州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直抵涿郡。全程近两千公里,仅用了五十多天。

隋炀帝以高速通畅的大运河为依托,大规模集结兵力和军需于涿郡,分别于大业八年三月、大业九年正月、大业十年二月连续三次东征高丽,前两次因指挥失误加之国内的叛乱溃师而退,三征高丽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今大连金州)大败高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高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勉强挽回两败之辱的颜面,草草班师还朝。

烽烟散尽,隋炀帝东征的是是非非成为前朝旧话,而由此引发的永济渠的开凿,却将通州纳入伟大的运河文明。那时的通州,是大隋涿郡之东北的潞县,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参加了永济渠开凿工程,献出了巨大的民力,财力。这条运河从今武清县的上村进入今通州区永乐店镇后,经今半截河村、德仁务村、南堤村,今于家务乡的渠头村、于家务、东马各庄,今马驹桥镇的西马各庄、小杜社、堰上村,今张家湾镇的索堤村,至今台湖镇的高古庄转而西行,沿今凉水河至马驹桥,复西北行至涿郡蓟城的东南隅,即西城区的大、小川淀胡同及平渊里一带而终。

当年的大运河终点码头虽然不在通州界,但大运河却实实在在地流经通州大地。而通州境内永济渠的开凿,巧妙地借用了雍奴薮这一宏阔水泊,并疏浚了清泉河的东支,沿岸座座棘木茂盛的沙丘,点缀于渠畔田野之间,成为调节环境、美化乡村的运河风光。

如今,大运河两岸村庄的名称依稀存留着永济渠的影子。今通州区永乐店镇南堤村就是以永济渠护堤而得名;当年永济渠从西北流入水泊即后来的延芳淀,后来在渠头泊边建村,这就是今于家务乡的渠头村;今马驹桥镇堰上村,则是因村子建在永济渠堤堰旁而得名;今张家湾镇的索堤村,因村子建在永济渠护堤和沙索旁得名。这些因永济渠命名的村庄,见证着通州悠久的人文历史,彰显着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

八百年漕运门户

如果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开启了通州这块京东大平原上的古老土地上的运河文明。那么真正使这里成为大运河起点,成为八百年京师漕运门户的动因,则是金中都的营建,这恰恰又与一位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金代第四位皇帝海陵王有关。

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女真酋长完颜阿骨达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了金朝,首都设在会宁,地点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称为上京。金太宗即位,先后灭掉辽国的北宋。金朝的疆土扩土至黄河流域,第三代皇帝熙宗完颜亶,迫使南宋王朝签订绍兴和议,秦岭淮河以北的北中国完全纳入了金朝版图。金皇统九年(1149),与熙宗同为金太祖孙的完颜亮,弑熙宗篡位,史称海陵王。这位雄心勃勃的篡位皇帝,自践位之始便有剪灭南宋、统一天下之志。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将统治中心南移,迁都燕京,这就是今北京。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下令增修燕京,建造皇宫、官府、园林。 两年后的贞元三年(1153),把国都从上京迁到燕京,称中都,使燕京的蓟城由辽代的陪都地位升为北中国的政治中心。

海陵王命修燕京城,自东北及中原调集军民一百二十万,雄伟的中都城,豪华的宫殿,需用大量建材,出于建设中都的人员和物资转运的需要,海陵王疏浚潞水即今北运河,使其集流顺畅南流,在三角淀会入卢沟河,溯流至信安与漳水、卫河、滹沱等多条河流相接,达黄河下游流域。诸流载漕船会聚信安,溯潞水直抵潞县城东,然后再转运至中都燕京。于是潞县成了大运河北起点码头和漕运物资终点集散地。潞县的地位陡然上升,在营中都之始的天德三年,为了营建中都之人员、物资转动集散的需要,海陵王将潞县升置通州,此后人员物资经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至通州,再由通州转运至中都建设工地。

自海陵营中都作为金王朝国都,北京开始了八百年的建都史,而通州因中都建设中的贡献融入北京灿烂的古都文明,与古都北京同步走过八百年。从那时起,通州以大运河的北起点、京师的漕运门户,同大运河一起承载起北京八百年漕运命脉,成为祖国运河文明最为闪亮的一颗明珠。通州区的张家湾——大运河最北端的码头,已成为通州大运河文明的记忆符号。



作者:

亦武古今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