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东城,古都韵味与现代活力兼容并蓄。近日,东城区携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蒙曼,线上带领全国网友走中轴、访会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曼行东城”城市文化之旅。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场讲解,在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的同时,为当代人提供传统文化滋养。期间,蒙曼老师走进钟鼓楼、正阳门箭楼、前门大街,以及前门东区的石埭会馆、颜料会馆和韶州会馆等7处点位,实地探寻东城历史遗迹和文化脉络,串联起文学经典与现实生活,展现出一幅诗意栖居、雅韵绵长的东城画卷。
诗意中轴
经典诗文邂逅古都风华
站在北京中轴线上,古都的厚重与京城的繁华相映成趣、尽收眼底。此次“曼行东城”系列视频带领观众深入探访北京中轴线,推开一扇与古人精神交流、生活交融的时空之门。
东城区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365项不可移动文物和14片历史文化街区,而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点中的12处位于东城,漫步其中,一砖一瓦皆是故事,一步一景见证文化。从蒙曼教授的讲授中,观众能直观感受到中轴线所蕴含的“中正、庄严、和谐”等精神内涵,对“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些古诗产生新的共鸣,感叹古都老城的威严庄重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温情。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由南向北远眺,正阳门至永定门,见证了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走过前门大街,蒙曼老师用一首《竹枝词》见证百年商业大街的旧日繁华与今日盛景;随着正阳门箭楼和正阳桥遗址“镇水兽”接续开放亮相,钟鼓楼作为北京城的报时中心,春节之际即将“擂鼓鸣钟奏京华”,这些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交融的典范。行走在中轴线中,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诗意生活的象征,传递出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会馆春秋
文化大咖化身“金牌导游”
会馆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老城的胡同中,不仅见证了北京的变迁,还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如今,它们已成为历史文化精华的展示地、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平台,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
蒙曼教授曾参加过《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多档文化节目,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生动的讲述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她认为,文化不应局限于书本和博物馆,而应融入日常生活。此次文化之旅走进前门东区,蒙曼教授化身“金牌导游”,从会馆文化到建筑之美,从历史遗迹到现代风貌,以文化学者的专业学术加持,向观众展示这些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传统文化在当下获得“新生”。
在蒙曼老师的讲述中,石埭会馆内再现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的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走过青云桥,寓意着平步青云,脚下皆河身,正是“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真实写照。
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历经数次重修改造,成为北京现存为数不多的晋商会馆之一,看一场“会馆有戏”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时尚风潮。走进岭南文化代表韶州会馆,穿越千年而来的“岭南第一人”张九龄留下《唐诗三百首》开篇《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传诵至今,正是“古虞名郡,风度韶关”。一馆一景,一馆一策,会馆所承载的商贾文化、饮食文化、梨园文化等交织融合、创新转化,在今天展现出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崭新气象。
曼式推介
新媒体助力文化破圈
“曼行东城”系列短视频是一场文化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是一次心灵与诗意的旅行。此次邀请蒙曼教授拍摄制作文化探访短视频“曼行东城”,旨在通过行走发现中轴建筑之美、诗词意象之雅、东城文化之韵,打破边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上二次生长。以“曼式”城市推介释放长尾效应,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影响力,全面塑造和传递文化新形象,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活力。
“曼行东城”系列短视频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链接蒙曼教授个人账号(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头条等平台)近千万粉丝基础,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在当天的探访直播中,20余万观众线上互动观看,并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文化互动,突破地域限制,带领更多网友感受东城历史文化魅力,领略东城今日之美,到东城寻找在地化的“诗与远方”和“心灵的归宿”。
近年来,东城区持续深耕精品创作,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工作机制,不断抓好重大题材、古都题材文艺主题创作,创新艺术展示和传播形式。通过蒙曼教授的加持和新媒体的创新传播,东城文化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一同期待这场文化之旅,跟随蒙曼教授的脚步,一起走进东城,感受这座城市的诗意与远方,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体会文化的温度和力量。
文字:区委宣传部
图片:蒙曼 张传东 王峥 张维民
部分图片来源于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