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6 10:43
《穿裙子的士,最动人的诗》 李云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穿裙子的士,最动人的诗》系统梳理并深入阐释叶嘉莹先生的诗学、词学、诗词曲创作和海内外教学成就。这本书不仅仅是叶嘉莹先生终其一生的学术传记,更是作者挖掘、延伸叶先生整个学术历程中所经历的人生境遇、心路历程所形成的一首关于叶先生动人的“人生之诗”。
贯穿于整本书的,正是叶先生“士”之精神。士人的精神修养是叶嘉莹为人为学的基础,是叶氏家族的文化基因。传承于叶氏家族士人精神的浸养,继承了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诗人性情,叶嘉莹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形成了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在中西方思想的交汇中,她由“清者”到“任者”,由“独善其身”的小我走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我,散发着动人的人格魅力。
叶嘉莹内心热烈执著的感情和所蕴含的磅礴力量不能脱离叶氏家族严格家风的浸染和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新知识与旧道德“在叶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她学术历程中展现出的包容、兼容的态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完美的展示。叶嘉莹不仅致力于促成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乃至西方文学的融合,而且引用西方文学理论探索词之美感特质。
在实现自我层面,叶嘉莹的士人精神表现在她对理想中“道”的追求和对完美品格的持守,还体现在执著坚强的入世态度,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自我完成中。跳出小我,走向家国是叶嘉莹“士”精神基因的天然选择。叶先生“士”精神的基因里天然带有文化传承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深挚的家国情怀是理解叶嘉莹士人精神内涵的重要切入口。
凭借自身“士”的精神修养,叶嘉莹能充分发掘并体察写诗者的生命和心灵,构建了以生命体悟为中心的诗词评赏方法。在中国历代评说诗学的基础之上,叶先生借用西方的思辨思维和文学理论完善了以生命体悟为中心的理论建构。以“兴发感动”为核心,从“传记的”、“史观的”、“现代的”三方面为依据评赏诗词。这一方法充分发挥了评赏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为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古代诗词作者、评赏人和读者促成了圆满的诗词阅读过程,高度共情,读者经由评赏人感受到诗词作者的生命高度和生命体验深度,同时与评赏人一起时空折叠,身临其境接受、体悟作者诗词中流露出的生命力量和生命质地。此一阅读过程不拘泥于时空,可以经由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评赏人完成,一首诗词在不同角度、不同时代完成交会,无数次散发华彩。
对于诗词,对于文化,叶嘉莹先生始终怀着敬畏心。这种敬畏是她忠于自我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体验,对“道”的无悔追寻,并且勤而行之的生命信念。从诗词字里行间带有的理性的解释说明、对诗词内容技巧的分析批评,叶嘉莹先生更能够挖掘和咀嚼出诗歌中感性的传达,再经其自身丰富的生命体悟感发出诗词中蕴含的美好品质和精神力量。正因如此,她才能够借力中华诗词振奋民族精神。叶嘉莹欲以诗词感动读者和听者的心灵,她要的是引发心灵共鸣,身体力行唤起心灵及人性中的至纯、至真、至善、至美。
作者在本书中展现了叶嘉莹先生包容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治学理念,阐释了她在诗学、词学以及古典诗词创作中的研究创新,记叙了她献身诗词教学的奉献。作者阐释并极大肯定了叶嘉莹在学术上开辟出的新境域,也意识到叶嘉莹作为榜样和指引,将自我植根于家国和历史洪流中的士人精神。
在探究叶嘉莹先生学术历程过程中,作者生动刻画了一个热烈执著、真诚无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饱满形象。作者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面地刻画叶嘉莹先生的家世、经历,以及系统梳理并阐释其学术产生的影响,是因为作者离叶先生的距离之近,研究之透彻,理解之切身。
第一,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为学术做出的辛勤考证工作保证了本书的严谨、全面。作者整理了叶嘉莹先生完整清晰的诗文编年。在对叶嘉莹生命体悟词学的阐述中,从常州词派到王国维,从“比兴寄托”到 “兴发感动”再到提出词的三个阶段,终以探索词的丰富潜能、弱德之美,作者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叶嘉莹生命词学的理论建构和脉络。通过编年,读者能够设身处地沿着清晰的时间线跟随叶嘉莹的学术人生。
第二,在成书过程中,作者与叶嘉莹先生的直接沟通,能够获得最直接最精准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够切身理解叶先生所作诗文的背景和心路历程。士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作者从叶嘉莹的身上也看到了她与古代诗人的相知,看到了她将自己的满腹心事倾诉于诗词,将自己一路走来经历过的失意、愁苦直至重生都赋予诗词。正因如此,作者在论述叶嘉莹先生学术贡献方面可谓如数家珍,论述有理有据、观点与例子有力结合,语言简明,将多个学术问题结合诗句实例娓娓道来。
整本书以翔实可靠的资料描摹了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图景。从叶氏家族起笔,用“士”之笔触细细描绘出叶先生走过的人生每一步,跟随着叶先生人生之路的每个抉择,笔墨留恋着她的每个转折与坎坷,最终意犹未尽、写意留白。感谢叶嘉莹先生用她自己的一生经历和满腔感怀写就了她最好的诗。她用自己的生命体验,用自己的踌躇满志和失意苦闷共同铸就了最真的生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