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
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历经多年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重要纽带、市民绿色出行的核心载体,取得显著成效。本栏目深度聚焦北京轨道交通的发展脉络,解析其背后的规划建设工作,挖掘地铁站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探索绿色智能的现代科技,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12月15日,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线路途经东城、朝阳两区,西起东二环东四十条,东至东坝地区东坝北,线路全长15.7公里,设站10座,其中换乘站6座,1座东坝车辆段。从无到有,历经近60年的规划优化和8年多的漫长建设,北京地铁3号线终于在这个冬天与市民会面。
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线路示意图
一
站城融合:
多层次、多维度激发城市活力
1、引领开发区域复合发展
过去,轨道交通建设多以市民需求带动线路规划,而如今3号线则是在此基础上,以轨道交通站点引领周边地区城市开发。如东坝北西区原先是一片自然村,经过拆迁后,借助3号线发展契机,设计建设了东坝北站轨道微中心、东坝车辆段地铁上盖等项目,推动片区的规划和发展。
东坝北西区3号线建成前
东坝北西区3号线建成后
图片来源:北京朝阳
东坝北站为3号线、12号线同台换乘站,也是朝阳区首批轨道微中心之一,站点周边实现高强度复合开发。随轨道同步实施市政道路、市政管廊、两侧用地的城市连廊,进出地块的客流、进出地铁的客流在此立体融合,确保各用地间的紧密衔接。同时为后续开发建设预留空间,探索了轨道交通一体化项目分期建设的新路径。
东坝北站实景
东坝车辆段地铁上盖项目,规划用地面积65公顷,盖上占地面积53公顷,其余为落地区开发,盖上盖下综合利用的建筑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是北京开发体量最大的地铁上盖项目。车辆基地位于地面层,二层为汽车车库层,三层为住宅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了集约节约用地。为满足未来上盖住宅区居民出入条件,规划两条市政道路直接延伸到平台三层,同时设置慢行系统实现与地面层过渡,减弱项目对周边的阻隔影响,促进景观融合。
东坝车辆段设计图
2、带动沿线地区城市更新
同时,3号线带动了工人体育场站、朝阳站等沿线地区的城市更新。工人体育场站为3、17号线的换乘站,在西南象限设置3个出入口,1个安全出入口与工人体育场复建下沉广场的地下一、二、三层进行衔接,方便各层乘客进出站点,实现快速疏解大型体育建筑的瞬时客流。西南象限出入口均进行消隐设计,减少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同时,工人体育场站积极融入周边商业更新之中,不止连接工体复建工程,对西北象限的世贸工三写字楼、东北象限的三里屯太古里等周边大型商业体都做了衔接预留,通过轨道交通车站加强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了区域功能融合度更高、交通更便捷、环境优化面更广的城市形态。
工人体育场站设计图
工人体育场站实景
二
民生保障:
打通京哈高铁与首都主城区任督二脉
1、服务东北地区进京门户
京哈高铁北京朝阳站是北京七大对外交通枢纽之一,是东北地区进入首都的重要门户。3号线串联北京两大地铁环线2号线和10号线,连接南北向骨干线17号线、东南部半环线14号线和北部骨干线12号线,其建成通车不仅填补了高铁北京朝阳站无轨道交通服务的空白,同时还促进了高铁客流向主城区的快速疏解,提升了市民前往北京朝阳站乘坐高铁的出行便捷度。
朝阳站实景
3号线朝阳站位于高铁站房西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下,地下一层为枢纽综合交通大厅,地下二层为站厅层,地下三、四层为站台层。在设计上,朝阳站利用换乘大厅,单向组织客流减少交叉。乘客从高铁出站后经地下一层交通换乘厅,行至西端楼扶梯,然后下至地下二层站厅层,经闸机进入地铁,走行距离约180米,用时3到4分钟;地铁乘客出站后,行至东端楼扶梯上至地下一层交通换乘厅,继续向东进入高铁车站,走行距离约60米,用时1到2分钟,便捷通畅的出行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2、改善东坝居民出行条件
3号线积极改善朝阳区东坝地区居民出行问题。3号线东坝站、东坝南站周边已经建设了大面积的居住区,其中大量居民有国贸、姚家园、青年路等地的通勤需求,亟需轨道交通服务。3号线串联首都功能核心区、朝阳区商务服务区等地,为东坝地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在建设期间,也协同推进了地铁站点50米半径的公交接驳工作,方便居民绿色交通出行。
3、无障碍设施体现人文关怀
3号线新建车站在出入口通道、站厅至站台以及换乘通过的位置均配置上下行自动扶梯、大容量电梯,通过设施的布置大大提高了进出站和换乘便捷性。同时3号线克服工程困难,在换乘通路上均设置无障碍电梯,并增加相应标识,方便老人、孕妇以及特殊人群的无障碍换乘,与未来老龄化的城市特征相适应,处处体现北京这座首善之都的城市温度。
东四十条站无障碍设施分析图
东四十条站无障碍坡道
图片来源:人民网
三
高效智慧:
开启轨道网络化高质量运营新篇章
1、创新车辆灵活编组技术
3号线是北京市首个采用了4+4灵活编组全自动运行技术的轨道交通线路,最高行车速度80km/h。在高峰时段,车辆采用4+4编组运行;在平峰时段,列车“瘦身”转换为4编组运行,适应不同时段客流不均衡的情况,保证4分钟服务水平的同时,节约了运营成本。
4+4灵活编组设计图
2、实现多线转换互联互通
3号线初期与12号线、远期与R4线及M101线互联互通,实现了从“人换乘”到“车换线”的转变,乘客无需下车换乘便可跨越不同轨道交通线路,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改善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也节约了运营成本。此外,3号线和12号线在东坝车辆段共享架修基地,充分整合两线资源,灵活调配两线车辆,提升了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效率。
3、减震降噪达到国内领先
3号线东坝车辆段地铁上盖项目通过运营主体提前介入,同步确定盖上开发设计方案,实现车辆段与盖上楼座结构一体化设计,从而提高建设效率,降低投资成本。设计团队也充分考虑了可能产生的震动噪音问题,由于车辆进入车辆基地时速度低、空载运行,因此产生的震动和噪声较小,且在开发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明确需要减震降噪处理的位置;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轨道减震降噪、结构隔震减震、建造隔音墙等措施,从而消除对上盖的影响,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
四
利旧创新:
构建“新建+改造”结合的新范式
1、老站新旧建造精妙结合
1971年,北京在建造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时,便在站厅层下预留出了3号线站台和站厅,其中两线车站采用十字换乘叠落设计,2号线车站在上,3号线车站在下,因其立体的交通组织和装修设计被评为八十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
东四十条站实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先预留的3号线车站已不适用如今大运量的轨道建设需求,因此在原车站下方暗挖修建了新的3号线站台。新建站台顶板深度达23.5米,是北京地铁全网顶板最深的暗挖站。施工过程中,施工方采取“丝杠+工字钢梁”工艺加固支撑,从而减小扰动、精准下穿上层正在运营的地铁2号线。
在建筑设计上,东四十条站利用原预留的3号线站台构建2个面积约240平方米、高6.35米、开敞共享的交通转换大厅,内设9组楼扶梯衔接厅台,四面八方的乘客在此汇集流转。
东四十条站设计图
2、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3号线装修概念主题为“品位京城”,标准车站通过中国传统古建筑牌坊元素与车站空间的结合,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牌坊的形式概念进行提取,还原传统古建筑的功能特性,延续传统古建筑的作用;重点站在标准站的基础上赋予不同的设计元素来呈现其风貌,如东四十条站与原3号线保持风格统一,延续既有六边形的几何序列感和经典水磨石材质的古朴感;工人体育场站描绘《蹴鞠图卷》巨幅壁画;朝阳公园站布置《城市下·树林上》艺术品装置;朝阳站打造《温暖归途》的“雪乡小木屋”主题艺术墙……可谓“一站一景”,而便利店、自动售卖机、储物柜、充电宝租赁点等便民设施点缀其间,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东四十条站装饰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工人体育场站装饰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3号线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汲取了我国多年积累的轨道建设宝贵经验,运用了大量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这条尘封了半个多世纪、承载了几代人梦想、见证了我国城轨从无到有、高速发展的神秘3号线扬帆起航,它从过去铺来,向着未来延伸,带领我们向绿而行,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作者:
段俊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轨道交通院技术总监、3号线设计总体负责人
闫雪燕,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轨道交通院技术总监、3号线设计副总体、东坝车辆段项目负责人
仲莹萤,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第七设计所副所长,3号线设计副总体
刘文,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3号线设计05标标段负责人
图片来源:如无特殊标注,均由项目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