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极为生动、极有个性的一个女孩儿。窃以为:曹雪芹塑造史湘云这个人物的用意,就是给林黛玉树一面镜子。史者,以史为鉴也;湘者,即号为“潇湘妃子”的林黛玉。或许曹雪芹从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得到灵感,想起了“史湘云”这么一个美丽而含有诗意的名字:湘云者,潇湘之云影也。
在小说中,史湘云跟林黛玉好像是一对“冤家”。第二十回,史湘云一亮相,就和林黛玉发生了“冲突”。听到湘云说话咬舌,将“二哥哥”说成“爱哥哥”,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史湘云不高兴了,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
史湘云作为林黛玉的鲜明对照,表现在对待贾宝玉的坏毛病的态度上。湘云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原本亲密无间。年龄增长,湘云懂事了,宝玉要她替自己梳头,她说:“这可不能了。”架不住宝玉再三央告,湘云只好替他梳上。梳头期间,宝玉拈起镜台边的胭脂要往嘴里送,被湘云一把打掉,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再看林黛玉,她可以和贾宝玉一起对面躺着说话儿,宝玉可以拉过她的衣袖“笼在面上闻个不住”,嗅她身上的香气。宝玉还可以和黛玉动手动脚:“将两只手呵了两口,便伸手向黛玉胳肢窝内两肋下乱挠。”黛玉呢,也可以动手拧宝玉。看见宝玉腮边有一块胭脂膏子,黛玉一边用手帕替他擦拭一边说:“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那意思是,这种事情可以做,只是别让人知道,尤其是别让你父亲知道。宝玉在黛玉面前动不动就赌咒发誓。而当他也在湘云面前也赌咒发誓时,却遭到了湘云的严厉斥责:“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外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
虽然湘云和黛玉性格各异,但却命运相仿,而且湘云的境遇要更糟。黛玉幼年丧母,而湘云在“襁褓中,父母叹双亡”。黛玉寄居在舅舅家,最初还能从外祖母那得到些疼爱,而湘云跟着叔叔婶婶过活,“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因为命运相仿、境遇相似,所以两人才更具可比性。你的命苦,我命比你的还要苦。第三十回,袭人求湘云给宝玉做双鞋。湘云拒绝了,说:“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了,今儿我倒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湘云这次不肯做的原因,是因为她给宝玉做的一个扇套子,被黛玉赌气给铰了。史湘云道:“她既会剪,就叫她做。”袭人道:“她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曹雪芹通过薛宝钗之口,道出了湘云在叔叔家的状况:“在家里做(针线)活做到三更天……”
可是在多舛的命运面前,两人的精神状态却完全不同,因而结果也不同:一个是整天愁眉不展,动不动就哭,那泪珠儿“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最后泪尽而逝。另一个呢,却是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湘云为什么那么乐观?因为她达人知命。所以作者在《乐中悲》一曲给她的命运安排是:“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第七十六回,二人联诗。湘云的一句“寒塘渡鹤影”,道出了她的结局:脱离苦水远走高飞。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暗示她将死于冬月——此时已是中秋了。
对于《乐中悲》下面两句:“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应该和判词中的两句“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联系起来理解。“展眼吊斜晖”意为放眼望夕阳,夕阳寓意结局;“湘江水逝”和“水涸湘江”是一个意思,用的是娥皇、女英于湘江哭舜的典故,在这里指的是泪尽而逝的潇湘妃子林黛玉。“终久是云散高唐”和“楚云飞”,用的是楚王和巫山神女的典故,隐喻湘云出嫁后夫妻恩爱。第一百零八回,史湘云出嫁后回门,告知贾母她女婿甚好,湘云在那里过日子平安。偏在这时“又提起黛玉去世,不免大家落泪”——曹雪芹让这二人“做对”一直做到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