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7 12:10
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即将到来,不少民间非遗技艺代表性团体都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节目,准备在节日期间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京味儿十足的视听盛宴。记者分别探访了练中幡的文武演艺社、白纸坊的太狮队和陶然亭街道的花棍队,正在排练的演员们都铆足了劲儿,希望为春节增添喜庆氛围,也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技艺的精彩。
文武演艺社 中幡舞出浓浓年味
铃铛响动,旌旗飘飘,一声轻喝,中幡上肩!
在万芳亭公园,丰台区中幡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文武,一大早就率领着文武演艺社的社员开始了排练。众人将中幡、石锁、沙袋等一干物品从仓库内拿出摆好后,就开始了热身,三座中幡立在墙边,在阳光下明晃晃的。从小年那天起,他们的演出就多了起来,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圈,更别说春节期间他们还受邀要在多个庙会上表演,展示非遗项目的魅力。
冯文武自幼习武,后来学习了中幡等各项传统技艺,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他介绍说,演艺社的成员有近二十位,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传统技艺爱好者,其中年纪最长者为69岁,最年轻的30岁。
热身结束后,冯文武率领社员开始对练,将近30斤的中幡轮番向后扔出进行传递,这被称为“过牌楼”。社员扎稳马步,身体上下起伏开始蓄力,一声呼喝声中将中幡投出,扔要扔得准,接要接得稳,接幡者重心下降巧妙卸劲,随后将中幡再次扔出。数十个来回后,社员各个都冒出汗来。
冯文武说:“每年春节都是中幡这项非遗技艺最重要的展示时刻,它不仅是一项表演,更代表着年味儿。中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幡边的铃铛声清脆悦耳,有了这些声音,这个年才叫年呀。临近春节,我们可以说是每天必练,因为中幡表演过程中是不容有失的,这些动作又很‘吃’功夫,稍有不平衡就可能出现失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绝对是非常贴切的形容。”
冯文武说着就向记者展示了一套动作,他先是亮出“霸王举鼎”,将中幡单手托举;然后使出“二郎担山”,将中幡卸在肩上;随后猛地使劲,将中幡弹起后卸在牙上,亮出“牙毽”绝活儿;紧接着冯文武又将数十斤的中幡单用大拇指托起,来了一个“金鸡独立”;再将中幡卸在腰上,耍一式“老虎大撅尾”……一套动作下来不禁让人拍手叫绝。
冯文武表示,为了筹备今年春节的演出,演艺社添置了多套演出服装,还准备了一系列演出道具。冯文武兴奋地说:“春节期间,我们要去园博园、颐和园、凤凰岭进行一系列游园演出,还要到多个庙会上进行表演,肯定是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实的。”
白纸坊太狮队:要呈现出最好的演出效果
“白纸坊两头翘,狮子挎鼓莲花落。”逢年过节,欢腾喜庆的舞狮是必不可少的。白纸坊太狮已历经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传承,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一支舞狮队伍,每到春节期间,白纸坊太狮队都格外忙碌。从年底到元宵节后几乎每天都有表演,多的时候一天要演三四场,有的单位早在去年就已经约好了今年春节的演出。
在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的大戏台上,记者见到了正在排练节目的太狮队队员。他们两两一组,随着音乐互相配合着做出高举、蹬腿、翻滚再起身等动作。“一、二、起!”一声洪亮的口号响起,站在舞台边上,时而用手势示意动作、时而在队伍里指挥走位的,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纸坊太狮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杨敬伟。
除了教学和带队,杨敬伟还负责安排春节期间的训练、编排和演出。队员们几乎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训练,再考虑到春节期间加班和回乡的情况,人员不足是春节期间演出的最大难题。为此,杨敬伟将队员们分为两队,每队最少有两只黄狮子和一只黑狮子,以保证演出效果,其中一队作为机动部队,根据场面、人员和赶场情况随时调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敬伟认真对待每次表演机会,为每一次表演负责。在一次演出中,留给舞狮的时间太短,他与负责人多次沟通,为节目争取时间。“我理解整体安排,但是从我这里出去的节目,必须得把我们白纸坊太狮好在哪里展现出来。”杨敬伟说,他有责任让白纸坊太狮呈现出最好的效果。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带动了整个队伍。即使是日常训练,大家也互相切磋学习,全力以赴。平时周三周五是固定训练时间,训练的量比演出的量还大。队员刘红说,平时的严格训练打下了好基础,因此在面对紧张的演出安排时,大家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在白纸坊太狮队里,杨敬伟有12个徒弟,其他人叫学员。“收徒和普及不一样,需要肩负传承责任。非遗传承,必须一针一线、踏踏实实地去走。”杨敬伟在收徒上十分谨慎,一要看准人,二要技能掌握快,本事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才考虑收徒。“非遗技艺在改革创新的同时,必须保留原汁原味的东西。有的部分可以利用科技去完善,但不管技术怎么变,基本功必须练出来。”
近两年,邀请白纸坊太狮队演出的场合越来越多了,杨敬伟心里特别高兴。“白纸坊太狮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们的付出有收获,非遗技艺传播得也越来越广了。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能为观众们表演白纸坊太狮,不仅应景,还能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我们更有劲头儿了。”
陶然亭街道花棍队:通过非遗技艺展现自我价值
走进陶然亭街道综合文化活动场地,十余名花棍队的队员们正在为春节汇演做准备。只见一位老者用右手的手棍轻巧地将花棍甩到空中,错着脚步在原地转了个圈,站定的同时再用另一只手棍接住花棍。连续几个轻盈的转身加上跨步,花棍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不停地随着手棍舞动。基础训练后,队员们跟着音乐,开始彩排《老百姓的好心情》这一蛇年新春新节目。
陶然亭街道花棍队现有20余人,成员大部分是退休人士。有的队员即使住在大兴,路上花费一个多小时也要赶来排练。目前队内年龄最大的是74岁的队长蒋华,她是团队组建时的第一批队员。她介绍说,陶然亭街道花棍队成立至今已有17年,多次获得花棍表演赛的奖项。这些年来,花棍队推出过许多精品节目,如《开门红》《中国美》等。他们还会根据不同的比赛和场景,设计不同的节目和服装,总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蒋华介绍说,今年春节期间,花棍队共有三场演出。能在首个申遗成功后的春节表演打花棍这项非遗技艺,队员们都非常兴奋。因此,花棍队特别推出了新节目《老百姓的好心情》,有9名队员参加表演。与往年相比,为了节目效果更亮眼、更喜庆,除了花棍表演,他们还在节目中引入了空竹、抖手绢和抖龙的表演,以发挥每位队员的特长。
蒋华从去年年底一直在构思这档新春节目,她身兼数职,包括构思节目、选择音乐、现场排练等。会抖空竹和抖龙的新队员加入后,让她有了灵感,最终她决定结合队员的特长推出新节目。“虽然排练时间紧迫,但大家配合默契,今天是第二次集体排练,已经有模有样了。”构思的一个多月来,蒋华已经在心里排演了无数遍,包括动作、走位和服装等细节。她反复听音乐、画走位、做笔记,时刻琢磨着节目的改进。
花棍队队员张淑明说,能在非遗节日里展现花棍,她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开心。“通过花棍这项非遗项目,我们有了展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尽管已经退休,但表演节目让我们觉得很有成就感。”
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在为喜迎蛇年春节不遗余力地排练着。大家都觉得,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上亮相,一定要亮得出色、亮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