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中东》:关于中东,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北京日报 | 作者 姚璐

2025-01-27 13:14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日落时分,小贩在阿勒颇城堡外的广场上支起摊位。

近代中东是一面放大镜,在这里,冲突、战争、苦难频频上演。保守势力和世俗势力不断交锋,历史、传说、考古都成了斗争工具,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当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某种叙事时,它便成了唯一的故事。在数不尽的真相与谎言中,人们彼此误会、彼此仇恨、自相残杀。

纵观人类历史,矛盾、冲突、战争比比皆是,人们永远都在分化为不同的团体,用各种借口争夺资源、财富和权力。有的人因明面的冲突和炮火流离失所,有的人被暗处的歧视和偏见折磨一生。分歧之内还有分歧,仇恨之外还有仇恨。

打败几个敌人、赢得几场战争,似乎无济于事,因为造成这些悲剧的,是人性中深不见底的幽暗。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只要资源有限,只要人性中的邪恶、自私、贪婪尚存,悲剧就有可能在任何时代、任何土地重演。

战争中个体逃不出时代洪流

每当想起战争中的个体,我的脑中总会浮现《南瓜花》中士兵的故事。对于掌权者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争夺资源和利益的手段。对于普通士兵来说,那或许只是生命中一段莫名其妙的插曲。你不知缘起,身不由己就到了某个地方,进入某种境遇。你不得不扛起枪,为不知道什么而战。战争结束时,你发现什么都没有改变,你也并不憎恨敌人。一切匆匆收场,唯一的区别是,你老了。命运把你推入一个不可控的剧场,直到曲终人散,你都没有真正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全人类来说,十几年、几十年的动荡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但对于个体来说,疾风骤雨中白白溜走的日子永远都无法弥补。这就是我在中东与人们聊起战争时的感受。

在抽象的宏大叙事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被牺牲、被抛弃。渺小的个体左右不了时代的方向,也逃不出时代的洪流。他们自身未必会走上战场,却亲历着真实的死亡。他们顺从着,也孱弱地抗争着,他们压抑着,也零星地呐喊着。他们共同构筑起新闻之外一个有血有肉的中东。

艺术或是最大的慰藉

在令人倍感无力的历史洪流中,艺术或许是最大的慰藉。中东旅行的间隙,我抽空去了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观赏来自中东的珍宝。

虽然人类时常互相憎恶、自相残杀,但在艺术之下,人类有机会超越语言、民族、人种,作为一个共同体去理解彼此。在博物馆里对着同一件展品啧啧称奇的人,在同一个遗迹前赞叹不已的人,常常是背景全然不同的陌生人。透过艺术作品,我们与相隔千年的时代、相隔万里的人类对话,感知到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依然有惊人的共情。通过这彼此相通的共情能力,人类创造出了全然不同却异曲同工的伟大作品。

为了表现超越此世、超越人类的力量,古埃及神庙用遮挡视线的巨大圆柱营造压迫感,拜占庭建筑用开阔无遮挡的大穹顶塑造崇高感,波斯人用复杂精美的穹顶完成对天国的想象,巴比伦人用通天塔连接人类与神灵。

在权力更迭的轮回之中,艺术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那里,我们关注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悲喜,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感受爱,感受崇高,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这股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存下“善”的火种,抵抗“恶”的侵蚀。

旅行提供认识世界的窗口

走马观花的旅行容易让人陷入猎奇和傲慢。看到迥异的食物、文化和信仰,人们时常倾向于惊叹或排斥,而非尝试理解背后的成因;遇到观点迥异的陌生人,人们时常倾向于用刻板印象定义他人,而非理性、平等地交流。世界是复杂的,人是有限的。当人们自觉无力理解复杂的世界时,便容易转向简单的标语和口号,转向简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简单的爱与恨、简单的群体认同,很可能导向群体的非理性,酿成大祸。

千里之外的故事并非与我们毫不相干。在全球化时代,能源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区矛盾也容易被放大,成为殃及全球的人道主义灾难。没有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

飞往德黑兰时,我并不知道中东之旅可以完成到什么程度。四年间,我因频繁的海关盘问、检查站核查而焦躁不安,也因伊拉克、叙利亚的难以抵达而忧心忡忡。历经百转千回,我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场旅行。

遗憾的是,再深度的旅行和写作都不过是惊鸿一瞥。中东的建筑、古迹、艺术、人文令人眼花缭乱,绝非一本书所能囊括。本书中,我略去了伊朗中部老城、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地区、约旦佩特拉、以色列北部城市、叙利亚萨拉丁城堡、死海等精彩旅程。我喜欢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把自己交给不确定性,因为大部分难忘的回忆都发生在计划之外。

旅途中要兼顾摄影、采访、写作,着实不易。与昼伏夜出的阿拉伯人同住时,白天,我必须冒着酷暑外出拍照、游览景点,深夜,我还得与他们一起暴饮暴食、谈天说地。

国境线、语言、传统、文化、信仰树立起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天南海北的人们隔绝在两端,只言片语的信息又加深了彼此的误会和隔阂。不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有机会打破人为划定的界限,互相交流,修正偏见,获得看问题的新视角。这是我在中东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

【摘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看不见的中东》2024年11月】

(作者为作家、摄影师)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