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窖,六百年古商镇
2025-01-27 17: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地当出入山咽喉,沟通河套上下;

八百年前的金陵禁地,金元鼎革而解禁;

明初移民成就兴旺的家园,由此创造大山深处商业繁华奇迹。

——这就是大房山北麓、大石河谷地的古镇南窖。

自大石河右岸西行,进入南窖山谷,经花港、中窖,到通往水峪村的岔口,再往前便是南窖了。青青的峰岭弄翠于山村之上,一座座老宅静静地散卧其间。

从曲折的窄巷进村,经过的是一处处古旧的门户。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主街。这是一条东西向的古街,主街两侧连绵不断地坐落着一座座古宅 ,一洞洞大门面街而敞。街南的坐南朝北,街北的坐北向南。东西向的古宅也有,一般在主街两侧的巷子里,在古街偏东,十几登的台阶托起一座青砖灰瓦的门楼,门楼东向,门内依稀掩着一座深宅。顺着一座面北的大门,随意走进一户人家,这是一个两进的院落,上房5间,东西配房3间,二门子外,各有配房两间,前房的间数格外的多,数一数,竟然7间,其他古村落的四合院前房多是3间至多5间,而南窖不仅有7间的,甚至还有9间的,而且不止一处。路北有一座临街9间前房的大宅,间数是东2西6,大门开在东起第3间。进大门宅分两院,西院为主宅,主宅东的两间前房正在跨院上,如此讲究的布局在京南古村落中堪称罕见。顺着一条南去的小巷子前行,巷子尽头一座高大的影壁隔着村边的山溪,于是由衷感叹南窖古村建设的慎密。

瓮桥和庙观是南窖最为古老的建筑。南窖的瓮桥原有3座,一座在村东口,一座在村西口,一座在村南口,村北背着大山,没有通道,因此也就无需瓮桥了。东瓮桥没了,西瓮桥只剩下一道石砌的拱门,保存最为完好的要数南瓮桥。

主街偏西,有一个南去的丁字路口,顺路南行,一棵古槐格外显眼,嶙峋的根脉生出地表,偌大的树帽撑起大片绿荫。古槐粗大无比,齐腰处7人合抱有余。南瓮桥就在古槐的前面,面南而耸,下面是山石垒砌的拱门,上面托着一间顶楼,顶楼的框架尚存,门窗早已不见踪影。过瓮桥便是出了村,前面一条浅溪隔着通往山外的路。这里地当出入山必经之路,也是南窖的门户。

碧霞元君祠和戏楼一西一东坐落在瓮桥两侧。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在道教中是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的女神。古祠坐北向南,山门是一个普通的青砖木框前后垂檐的古门,山门前一棵古槐,老干新枝,诉说着过往的岁月。山门内一棵古槐、一棵银杏,看上去都有几百年的树龄。殿宇两进,每进正殿3间,东西庑殿、配殿各3间,祠左尚有跨院。规模之严整,令人惊叹。瓮桥东的戏楼,紧贴南瓮桥东侧,异常别致,殿堂在北,隔着村南的浅溪是一座戏台。戏台背南面北,看戏的人要坐在浅溪的北岸,隔溪而观。

顺着主街东行,两侧的古宅令人目不暇接,将近东瓮桥旧址的时候,一个古香古色的门楼夺人眼目,青砖庑殿顶,拱门发券嵌石,典型的明代样式,这是北极玄帝庙的山门。山门前,一道影壁面街而立,迎面嵌着一个大大的砖雕字。山门内大殿3座,前殿供奉刘、关、张及赵云,中殿供奉真武大帝,后殿供奉菩萨。

玄帝庙山门是南窖村最古老的建筑,保存下南窖六百记忆。玄帝庙创建的二百年前,这里是荒无人烟的金陵禁地,直到明初,山西大量移民来到南窖山谷,南窖村应运而生。南窖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特产、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山西移民带来的财富的经商经验,一座商镇便随着南窖村的出现而兴起,此后的岁月,随着采煤业的发展,南窖商镇日益发达,上世纪初,天津商会王贤宾、陈梓臣筹资兴建的坨青高线,南窖地区的煤炭源源不断地通过高线运往坨里,再经坨里由火车销往京津和全国各地。南窖三安子前后山有煤矿24家,南窖地区一年销煤20多万吨,相当于房山全县煤炭销量的2/5,不到20年时间,煤矿发展到50座,销量增加10倍,达200万吨。

采煤业的发展,使南窖迎来了商业的黄金朝代,一时与石窝、长沟、张坊、石梯、灰厂、周口店、坨里、长沟峪、县城并列,成为房山县的10大商镇,也是房山西北山区唯一商镇。南窖街头商铺林立,商队往来,人声鼎沸,这个深山区的商镇在10大商镇中富甲一方,仅杂货商号就有同顺昌、双义成、茂德源、德源祥、恒义祥、万聚永、本立生、福泰长、义和成、同兴德、德聚公、德善堂、义兴公、庆长永、广聚永、同裕永等16家,房山县城也不过13家,其他商镇更望尘莫及。当年,盐业巨头益照林分别在房山城、石窝、长沟、张坊、石梯设店,垄断房山盐业,南窖商镇却自营盐店,与益照林分庭抗礼。在南窖古街中,至今仍能感染到当年繁华的商业气氛。临街的四合院有三间前房的,中间一间廊门大开,更有一侧廊门悬着明柱,另一侧敞着廊坊,中间一间出厦,这种形式,在京西山区独一无二,反映了南窖古商镇的开放气势。

村里的一位老人说:七七事变前,南窖街的花生皮子没脚面!这无意揭开了南窖败落的隐痛,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占房山,南窖的繁华由此终结。村庙的香火,戏楼的歌舞和街头花会的喧闹随之成为记忆。

当一座座古商镇在时代中消失,南窖却意外的保存下古老商镇的原貌,成为北京古商镇的活标本。这正是南窖古村落的文化价值所在。


作者:

亦武古今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