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山素号京西万山之宗,百花山麓的大、小寒岭汇万壑之水曲折东下,奔流于大房山与大安山之间,大石河百里的山峡河谷,炊烟如许,散落着一座座古风古韵的村落。
自山外入山,沿大石河右岸溯流西上,转而南行,路边一座红墙碧瓦的古庙赫然展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黑龙关村。这座古庙是关帝庙,坐落在村南头的村口,过关帝庙径北而行,就进了黑龙关村。关帝庙建于明代,关帝有武圣人之称,黑龙关先民把关帝庙建在村口,乃是镇门驱邪、保一村平安之意。庙坐北朝南,原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两间,前面是钟鼓二楼和山门。正殿中原奉有关公坐像,关平持刀立于父侧。数百年风雨,关帝庙只剩下钟楼和鼓楼,村民在临街的西庙墙开了一座小门,权作山门。几棵古柏,静静地守候着山水间的村庄。
黑龙关村东面是后岭山,西面是大石河,整个村子处在山水之间的一小块狭长地带,一条街道从南到北,最宽处不到两丈,两旁无一例外是传统的四合院,一座座四合院宅墙毗连,绵延于街道两侧,门户隔街相望。村民或倚门而立,或行街串户,一派浓浓的山村古韵和质朴的乡情。
为地形所限,这里的四合院多为一进,最多不过两进。一进的院子又有两种,一种为上房五间,东西配房三间,前房五间;次一点的则是上房、前房、东西配房各三间。二进的四合院在黑龙关算是讲究的了,格局在上房五间四合院的基础上,于东西配房靠近前房的山墙横起一道墙,中间开一道小门,叫二门子,二门子外左右各添两间配房,前房依旧是五间。前房不论三间还是五间,大门总是旁开,位置在面街左首的一间。照壁是少不了的,且无一例外地嵌在进大门对面配房的山墙上,挑脊垂檐,雕花饰卉,十分讲究。
漫步村中,眼前一字的青砖墙、灰瓦檐、青石板屋顶,间或的颓垣败瓦,令人感慨时光的流逝。盈盈草色,散布于古宅的砖瓦间,仿佛梦回前朝。一座座青砖到顶的四合院,使人联想到山村当年的繁华与富庶。当年村子里有商铺叫天兴号远近闻名,后来一分为二,称东天兴、西天兴。村头街东、村尾街西各有一座五间上房的四合院,在黑龙关村是最为气派的,那正是东天兴和西天兴主人留下的房产。
顺着村街一路北去,村子的尽头有一座小庙,村民叫它五道庙,又叫七圣神祠。村中旧俗,凡村民故去,子女都要拿着“灵钱”来五道庙报庙,停灵三天,每天早晚都要报庙。关帝庙在前,五道庙在尾,村民生有所护,死有所归。黑龙关——保留下一幅古老的山民生活的风俗画。
在黑龙关村的一个五间上房的四合院内,我遇到一位燕姓老人,他昂头指着一座山峰说:“这是‘烟囱尖’,上面有刘盆子传递军情的烟墩,旁边还有他筑的城垒白城湾。”刘盆子是当地人给刘仁恭起的绰号,五代初,刘仁恭割据幽州,在大安山筑馆供其享乐。刘盆子的绰号口口相传,直到今天。老人的话无意间揭示了村子的悠远,黑龙关村至少可以上溯到千年以上。
黑龙关村最为著名的,当数村北的黑龙潭和潭上的龙王庙。一泓深潭,西受大石河水,洌洌滟滟,呈奇于千尺绝崖之下,如画的潭面倒映出一座红墙碧瓦的道观,寻影而望,便是那座依崖凌潭的龙王庙。清雍正皇帝曾赐匾“甘泽普应”,乾隆帝题联:“御四海济苍生功能配社,驾六龙享庶物德可参天”。
说到龙王庙的创建,要提到元代至正十年大都的一场大旱,当年五、六两个月滴雨未降,大都旱得不行,元顺帝派人祈遍大都的著名寺观,一无所获,最后来到房山县的黑龙潭焚香祷告,次日雷雨大至。祈雨官员应村中父老之请,在龙潭北侧筑坛,起建了这座龙王庙。至正十四年又大旱,顺帝又派官员前来祈雨,四天后立降大雨。正殿元代碑刻尚在,记载分明。龙潭祈雨成就了黑龙关村盛事。
这个黑龙潭边的古村,为什么以关为名呢?出村子南口沿大石河边南行一里,曾有古关——黑龙关。黑龙关村,依关而生,因关得名,是一座典型的关城村。
黑龙潭,又叫乌龙口,是明代西关上的要隘,民国时残关尚存,近年来消失殆尽,关名却由关旁的古村承袭下来,诉说着一幕幕沧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