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儿,原汁原味儿的西山古村
2025-01-29 18: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青山环抱,静卧在大房山脚下,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

来自山西洪洞县的古老居民,肇兴于明,鼎盛于清,古韵犹存的村落;

古老的瓮桥,恢宏气派的学坊院,经世历劫的古槐;

连宅接巷,续而不绝的悠悠古径,间或而见的村桥;

无处不在,诉说着庄庄往事的石碾;

和村庄一样古老的,独具山韵的女子中幡。

——这就是大山深处的古村水峪,北京西山一处原汁原味儿的明清古村。

进入房山西北山区,沿大石河南岸西行,路标会把你引入一道西南而进的山谷,至南窖村口西行,这便是通往水峪的路。这里的小山谷叫水峪,峪中卧着的古村便叫水峪。来到水峪,耳际除了习习清风,便是清脆的鸟鸣。昂首四望,原来已置身青峰翠谷之中。

步入山石砌成的古街,穿过沿街的几座陈年民宅,南行几步,迎面是一座古老的过街门楼,拱形的门洞,顶上的阁楼早已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原来,水峪村分为东街和西街,东西各有瓮桥,叫东瓮桥、西瓮桥,这座过街门楼就是东瓮桥。先前,东河水势湍急,每到夏秋之际,常常泛滥成灾。乾隆年间,村里人为镇住洪水修了东瓮桥儿,东瓮桥儿正中有一块石匾,上面刻着宁水二字,寄托着祖辈人抚水安洪的美好愿望。瓮桥上建一座楼阁,前后有门,远处是巍峨秀拔的纱帽山。

过东瓮桥南行偏西,一道窄涧穿村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这就是东河。东河两侧古宅座座,依山而卧,有的临涧开户,有的背涧面山,历百年风雨,依旧健朗。春风中,古老的客店一如既往地飘着幌子,招揽着生意。一些当年的华堂不堪年深岁老,留下一片颓垣败瓦,古村又增添了道道悠远的年轮。

东河上一道古桥格外显眼,这桥叫罗锅儿桥。罗锅儿桥也是拱形结构,历二百多年坚固如初。村人朝来暮往,或者停下来,听着淙淙的水声在桥上闲谈。罗锅儿桥建于清康熙年间,与罗锅儿桥一样古老的是桥边的娘娘庙。

娘娘庙坐北朝南,是水峪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正殿三间,东西配殿两间。正殿供奉着“九莲菩萨”,山门南敞,正对着罗锅桥。庙内有一银杏树,相传是水峪村先民从潭柘寺请来的,如今又高又大,枝繁叶茂。庙内曾悬挂一口百斤铁钟,钟声浑厚有力,几十里外都能听到。

过罗锅儿桥前行,临涧映水,耸着一棵硕大奇高的古槐。古槐的半面树干和树皮早已朽败无存,仅存临涧的一半支撑着若大的树帽,冬去春来,道也枝繁叶茂。伸臂测量,这棵古树完好时,树围须六七个人合抱,古槐经历了怎样的漫长岁月?是水峪村明代先民所植,亦或子孙所栽?年代久远,已不得而知。

离开古槐,一座恢宏气派的宅院就在眼前。这座宅院叫学坊院,又叫箫商院,宅院形似古箫,箫发商音,故尔得名。清乾隆年间,水峪人杨玉堂和他的父亲经营八座煤矿,一时成为巨富,杨家雇用了三十几个匠人,经三年时间,盖成这座宅院。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大户民宅,就地取村旁的山石砌成,四进四出,三十六间。门楼别致,蟠龙为饰,檐下石雕花卉簇拥,麒麟抱鼓石安卧大门两旁。各种砖雕,如梅兰竹菊、五福临门、隶字花卉,烘托出老宅的悠悠文韵。院内还住着几户人家,已经不是杨氏后人。

学坊院是水峪村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清代古院落。类似的规模不一的古宅在水峪村有一百余套、六百余间,无不依山临水,错落有致,浑然天成。走进水峪,让你有一种时光倒流,梦回百年的感觉。

出学坊院东行,依旧是碎石砌成的古巷,左右石墙毗连,门户洞开。庭前户侧,断续有石碾静静地卧在那里。有人数过,水峪村的石碾有128个之多,其中69个可以正常使用。其中的一座石碾镌有“大清道光”的年号,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凭借这些石碾,水峪村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无处不在的石碾,点缀出水峪的古朴风情。

如果赶上节日庆典,你会有幸看到村里中幡表演。和别处不同的是,这里的中幡是村里的女人来耍的。明初,冯、邢、杨、崔、王五姓从山西大槐树下率先来到水峪落土,随他们而来的还有民间花会中幡。铿锵的鼓点,奏响大山的旋律,火焰般升腾的幡影诉说着水峪古村的今昔。


作者:

亦武古今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