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每个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狂欢。2025年春节,开启8天的长假模式。对不少爱书的人来说,伴着书香、闹中求静的年味是难得的享受,他们早已盘算好在长假里过一把读书瘾,在书里找寻年味。
老北京人的社交神器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完腊八,各家各户便开始采买年货,为过年做准备。邓云乡先生在他的《燕京乡土记》中详细地描述了老北京的年货市场:“一到腊月里,卖年货的,不单南到单牌楼,北到四牌楼,到处南货铺、点心铺猪肉杠、鸡鸭店、羊肉床子、大小油盐店,拥满了人,而且马路牙子上,也都摆满了各种摊子,干果子铺门口,都吊着大电灯,那大笸箩堆的什锦南糖、京杂拌,都像小山一样。”金受申先生曾说,北平(今北京)最老的店铺,可能要算饽饽铺啦。老北京人管点心叫做“饽饽”。
饽饽堪称老北京人的社交神器,旧时北京人过年走亲访友,都要装个饽饽匣子一来显示对亲友的重视,二来显示自己的家境实力。
听老辈人讲,旧时北京的饽饽铺名堂太多,不懂行的人进去了免不了“出洋相”。到了饽饽铺,先别急着进去,抬头看一眼店门外悬着的招牌,漆金木牌上的店面字号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才是正宗。推门而入,店堂两面墙上画着塞外风光,柜台内外不见陈列点心样品的橱柜,只在柜台后放着一个个红漆大躺箱。正疑惑间,伙计殷勤地迎上来,引客人落座,奉上一盏香茶,并不急着给客人“报菜名”而是反问道:“先生,您要点儿什么?”您要不是见多识广,吃过见过的,倒是会一下子被伙计问住,那得多尴尬。有好面子的人,不愿在伙计面前跌了份儿,“灵机一动”之下,指着旁边刚买好点心正要出门的客人说:“和他一样。
今时今日,饽饽点心早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年终岁末,不管是历久弥新的稻香村、正明斋,还是正当红的富华斋,甚或新潮的红星点心局等新老字号里,都拥满了人,几十上百种兼具口味与颜值的糕点简直让人挑花了眼。喜欢老口味的,就买“京八件”,想尝鲜的,就挑上几样新式点心再配上精致的礼盒,自家吃或送人都很合适。
“请”福到家
到了大年三十,北京城就换了一种颜色,无论是古老的四合院,还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这一天都被红色所覆盖。家家户户门上、窗上都贴着春联、窗花、“福”字……目光所及,皆是一片红红火火,让人的心里也跟着暖了起来。
老北京人贴“福”字也有讲究。首先,买“福”字时不能说“买”,而要说“请”,有“请福入门”、“请福到家”之意。其次,“福”字要正着贴,大门上贴的“福”字尤其要端端正正,可不能贴歪了。家中凡是敞口的物件,大到水缸,小到茶壶,也要贴上一个小“福”字。这一张张大大小小的“福”字,都寄予了一家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孩子们过年最期待的时刻
对孩子们来说,给长辈拜年领压岁钱可以说是过年最期待的时刻。按岁数大小排好队,争先恐后地鞠躬作揖,有的甚至趴在地上磕上几个响头,嘴里念叨着节日的吉祥话,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紧盯着长辈掏出的红包,猴儿急地伸出小手,接过来紧紧攥在手里,仿佛握住了一整年的幸福。
压岁钱一到手,孩子们瞬间欢快地一哄而散,找个没人的地儿,迫不及待地打开红包,数数自己的“收成”。大人们会特意挑选新的、连号的钞票作为压岁钱,装进红包发给孩子,寄予对小辈们的祝福。
时至今日,红包几经“发展”已经演变出多种形式。大年三十,在微信、支付宝等社交平台上抢红包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亲朋好友们在群里互相发送红包,你来我往,热闹非凡。虽然金额可能不大,但那份欢乐和互动却让人倍感温暖。为了抢到一个红包,大家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等待着那个幸运的瞬间。抢到红包的人自然喜上眉梢,没抢到的人也不会懊恼沮丧,气氛轻松愉快。
绚烂多彩的“花”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梁实秋先生在《过年》中“吐槽”自己小时候不愉快的放鞭炮经历。其实,放鞭炮是老北京人过年时顶重要的事。无论是穷是富,家家都会买上一些鞭炮回来放。从腊八那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城鞭炮声不绝。旧时,放鞭炮是孩子们年节期间的主要娱乐活动,为了过足放炮的瘾,不惜把大部分的压岁钱都用在买花炮上。
胆大的男孩子喜欢放麻雷子、二踢脚,还有五百响和一千响的挂鞭,点燃后噼里啪啦的响声,此起彼伏。女孩子多爱放那些“文明的”、不带响的、却绚烂多彩的“花”。
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如今北京人更愿意以环保、健康的方式欢度新春佳节,但连绵不绝的鞭炮声仍刻在一代代北京人的心中。
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年味。无论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变得如何多样化和个性化,它所承载的那份亲情、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改变。春节就如同一部百读不厌的书,这部书里藏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浸润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更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寄托。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品读出不同的韵味和情感,都是在书写当下生活的幸福模样。
来源:北京发布